第五三三章 反辐射导引 (第2/3页)
这种并非原则姓、也很好理解的区别,反映在导弹的归向导引上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因为作为“半主动弹”也好、“主动弹”也好,既然是接收己方雷达的目标反射波,导弹就可以在发射前与机载雷达、或弹载雷达完成信号协调、也就是进行信号“对齐”或“匹配”;这样一来,打出去的导弹任务就比较轻松,只需要按照协调好的信号参数寻找回波、进入归向一路掩杀即可。
但是反辐射弹就没有这么好的条件,敌机发射的电磁信号参数不可能提前知道,所以只能准备一套展宽带宽的接收机和处理电路、也就是说信号与电路完全“失配”,对敌机的位置探测自然不可能达到“半主动弹”、“主动弹”的那种水平。
如果打一个粗浅的比喻,对雷达制导导弹来说,目标在视野中一般呈现为一个明亮清晰的点,或者说具有较高的测角精度;而对反辐射导弹来说,视野中的目标往往就只是一块边界模糊的斑,测角精度就不可能做到很理想。
众所周知,导弹要想命中目标,分辨出目标的准确位置是起码的前提;如果连目标在哪儿都看得模模糊糊,那还能指望很高的命中精度么?
正是因为这种制导原理上的区别,使得反辐射导弹的作战能力受到相当的限制。
就比如海湾战争中大出风头的harm,虽然自身技术水平较高,命中精度却往往并不像美国人对外声称的那么理想,有一部分的战果就不是直接命中伊拉克雷达设施、而是在雷达近旁爆炸的二次毁伤效应取得。
当然,对于打击地面固定目标的harm,这也许算不了什么大问题;但是如果要用反辐射导引的思路设计空战武器,反辐射制导空空导弹显然需要有最起码的制导精度,才能命中以数百千米、甚至数千千米时速飞行的敌机,两者之间的难度自然不可同曰而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