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八一章 尾追的R-40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八一章 尾追的R-40 (第2/3页)

能飞多高,又到底能飞多快?

    这个问题,要回答起来就有点难。

    脱胎自mig-25的mig-31,很多人都认为是受到战机外逃事件的刺激;事实上当然并不是这样,应该说后者是前者作战思想的一种延续倒更妥当。

    作为苏联庞大空军武库里的重型盾牌,mig-31可以说是为国土防空军量身定做,在mig-25的基础上换装了更大推力的d-30f系列涡扇发动机、“盾牌”m无源相控阵雷达,并强化了机体结构,实际上是苏联有史以来最强大的空中拦截平台。

    mig-31的综合作战姓能,当然是比mig-25提升了不是一点半点;但是就在此时,前面提到的那些强化和改进,对龙云的作战任务可以说并没有什么用处。无源相控阵雷达雷达当然很好,但是sr-71那样高速狂飙、散发高温辐射信号的东西,龙云不需要用任何电子设备就能在超过二十千米的距离上轻松发现;能够承受更大的机动过载,但是现在连追不追的上都成问题,还谈什么机动姓?

    最后,推力进一步加大的d-30f发动机,数据看起来是很美,但是在空气稀薄的高空,涡轮风扇发动机的推力输出会急剧下降,甚至还不如比较原始的涡轮喷气发动机来的强劲。

    总而言之,mig-31的作用其实是在高空――注意不是超过两万米的**高度――以超大功率的相控阵雷达索敌、并使用远程导弹发起密集导弹突击:他更像是个换位迅速的重狙手,而不太适合像飞贼那样去袭击高速掠过的敌人。

    但是现在又能怎么办呢?

    看了看平显和舱外暗淡模糊的夜空,龙云不需要仔细读数也能够知道,现在他们已经离开平流层上界很远,几十秒前经历的音爆也提示他们的速度早就超过音速,现在大约是在马赫一点六的速度在持续爬升。地面导引发来的信息显示,南方来袭的“黑鸟”现在已经飞到侧面大约四十千米外的平直航线上,高度已经达到两万七千米,速度倒是没有再增加,仍然保持在马赫三点二左右。

    目标已经接近,必须尽快切入航线发动攻击!

    龙云清楚的知道,就凭眼下的这架mig-31,靠追是追不上那个目标的。

    mig-31的最大速度,龙云当然没有亲自尝试过;记得这种型号曾经有在两万一千米高度飞出过马赫三左右的速度记录,不过他猜测当时的那架米格肯定没有携带导弹,也许是架连雷达也没装的测试机而已。从驾机起飞到现在,感受到**纵的沉重手感,龙云直觉的认识到了自重接近三十吨庞然大物的沉重笨拙,然后现在又是燃油半满、全副武装,四枚粗壮沉重的r-40导弹又给机体增加了不少负担,他颇为悲观的估计,能飞到马赫二点四就已经是相当好的情况了。

    但是不管怎样,即使速度上处于劣势,只要雷达能够完成目标截获和锁定,那么他还是有信心把这架沉重的米格机飞到交叉航线上,然后利用r-40r在高空仍然能够充分施展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