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节 最后的准备 (第2/3页)
和苏联出兵,现在还完全有待商椎。对于美国应否使用原子弹…灿在战后曾引起很多的争论,但对干日本的投降决策原甲饼吼有多大的影响作用,其实也有很大的商椎余地。就战略轰炸本身而言,原子弹使用与否,对于毁灭程度所构成的差异固属有限,但又不应因此低估其所产生的心理效果。至少在日本领导阶层中的文人和天皇都已受到极大的冲击,而尤以日皇本人为甚。
苏军的进攻“满州”正是窝言中所形容的压断骆驼背脊的最后一根稻草,即令苏联不参战,日本也还是投降,换言之,真正压垮骆驻的并非最后一根稻草而是全部的载重。不过,关东军若不迅崩溃,则日本军阀也不会立即认输,所以苏军的行动在心理上产生的刺激还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苏联的参战又与广岛的原子弹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斯大林虽早已承诺结束欧战之后即加入对日本的战争,但他却一直心存观望并未迅行动,其原因是希望坐山观虎斗,让日本去消耗美国的实力,而使苏联坐收其利。当第一颗原子弹投在广岛之后。斯大林就感觉到局势已开始急转直下,若不迅投入战争,将可能会丧失分享胜果的机会,所以才在8月口日动攻击,而这也构成最后一击。
就日本决定无条件投降的全部过程来加以观察,所能现的要事实即为决策者的认知远比事实的真相重要。日本动侵略战争,最后终于败亡,也许可以说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但日本之所以会在晒年8月旧日做出投降的最后决定,则又可以从其决策者的认知中找到合理的解释。新加坡解围之后,不管此时的日本统治阶层的心理活动如何变化,他们对于投降,还是不做任何考虑的。
而此时,中美两国也并不抱空想,而是都认认真真在实践作战。
尤其是中国方面,吸取此前战斗中的教,积极准备,企图在这一次反击作战中,重新打出中**队的风采来。
在抚战初期,中**队从上到下普遍存在着落后的战争观念。下层官兵不懂得如何防空、不懂得如何打坦克、不懂得如何在密集火力下进攻,进而生了许多不必要的伤亡。还有许多军长、师长、旅长不去坚守指挥岗位以协调各单位战斗却常常冒着炮火跑到最前沿阵地督战,其结果是既耽误了全局又出现高级军官大量伤亡的情况。
而统帅部的最高级决策人和各高级带兵将领,也不懂得如何去对付拥有立体火力日军的最新战法;也不懂得当日军的合围圈形成之后如何主动打破合围而只是一味地突围和逃跑;也不懂得如何利用运动战去拖住、消耗日军并利用日军机械化的弱点去聚歼日军而只是一味地采取单纯死板的正面军事防御的战法,结果既损失兵力又丢掉国土。
不过就算吸取了战争初期的教,想要改变军队的固有弱点,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九?一八”事变到“七7七”事变期间,每一个有头脑的中国人都逐渐认识到了日本政府企图压迫和蚕食中国,将中国变成日本最大的殖民地和附庸国,以便北与苏联抗衡,南与英美争霸。可是当时的正直的中国人,包括地方军阀张作霜,都不愿意甘于做日本的附庸和傀儡,而国民党政府背靠英美强国更是不买日本的帐。于是,历届日本朝野政治家及部份军人就处心积虑地使用各种手段压迫、蚕食,分裂于中国的国民政府,并先后出现了满州国。莫东自治政府之类的政治局面并继续由日本进行暗中鼓动的“华北五省自治”的活动。而在这六年中,中日双方生了多次的武装冲突,只是由于国民政府的妥协和忍让而避免了战争扩大化。因此,中日双方高层人士都认识到中日不免一战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可在这随后六年中,中国领导层的主要注意力却放在了“安内”方面。虽然也做了若干未来的对日作战的准备,如在上海至南京地区构筑了国防工事;在南京郊区构筑了火力点;在山西几个险关地段构筑了国防工事;从德国进口了部份大炮及装备;还由参谋总部制定了未来对日作战的战略计划等等。但是,却有二个重要的战略问题被国民党统帅部和高级军事教育研究机构给忽略了,这就是日军的立体式现代战法和劣势的中**队如何去应付现代化装备的日军的问题。
当时的国民党统帅部及高级军事教育机构,并没有人去认真研究和了解以及传授敌国日本军队的最新战法及现代化武器所具有效力尽管对于日军的装备情况了如指掌,而在当时的欧州各**界,早就有许多有识人士学习和掌握了诸如实行空中打击、实行坦克大集群打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