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四十四节 消极怠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四十四节 消极怠工 (第2/3页)

他在月万日给陆军部的电报中说:十旧中国在战略上具有决定性重要意义,因此,我认为幕酝删一战区派遣作战部队是犯了个严重错误。”

    马歇尔一心想在欧洲开辟第二战线,史迪威没能说服他把任何兵力抽调到亚洲。马歇尔只答应把第十航空队重新划归史迪威指挥。中缅印战区的前景已经不成问题,但中国陆军消灭日本陆军的前景则显然不那么令人鼓舞,史迪威更加决心实施他的在中国练一支特遣部队的计划了。

    但是,史迪威没得到多大支持。在中国战区任职的美国人中,许多人受到失败造成的有害气氛的影响,加上长时间无战事,也有许多人觉得自己是在一个不受重视的战区任职。驻重庆的美国人员一个接一个地要求调职,有的称病请调,有的雄心勃勃地想得到更有前途的差事。

    “天哪,难道他们就没有一个人把战争放在第一个、把个人得失放在第二个吗?”史迪威本人因黄热病而出现黄疽,浑身虚弱无力,一连几个星期断断续续地卧床不起,但责任感使他很难同情任何要求调职的人。

    他对那些不把自己对当前使命应尽的义务放在个的军人感到无法理解,史迪威对当一名真正军人有一种高尚的构想,但是,他所理想的真正军人是不可能存在的。

    史迪威同韦维尔举行磋商,强烈要求英国方面出兵,起码也要从印度抽调部分士兵来到中国,参加联合作战。但韦维尔根本无法说动丘大胖子出兵,最后只能嗫嗫嚅嚅地以本人名义保证愿意将香港后撤到重庆的那批英军,暂时交给史迪威指挥。

    在之前的几个月里,他七次往返于他在德里和重庆的两个总部之间。为的就是英国派兵参加中国战区的反攻计划。

    德里和重庆相距两千一百英里,他先要从德里飞越一千一百英里到阿萨姆机场,然后越过喜马拉雅山脉飞行五百五十英里到昆明,最后再飞四百五十英里到重庆。喜马拉雅山脉海拔一万五千多英尺,比飞机通常飞行高度高一舟,而且常常出现强大气流,狂暴的气流甚至能使飞机破裂。飞机飞到海拔一万七千到两万英尺的高度,人就得戴氧气罩。

    度缓慢的旧式运输机不适宜在这种条件下飞行,因为飞机上没有导航辅助设备,也没有配备武器对付日本飞机追击。史迫威这次乘坐的是时二百五十英里的一万型轰炸机,它们显然不怎么舒服,但快得不得了,最大的好处就是比运输机快多了。

    史迪威现,即便老蒋很不满美国履行承诺的度,但委员长夫妇对他的接待还是一如既往的非常热诚。

    考虑到他没有说服美国政府接受中国提出的三项条件,这种接待是令人惊异的。委员长邀请他到他们黄山的宅邸过周末,虽然他因病得太厉害而没有能去。蒋介石尽管表面上态度热诚。但他对盟国,特别是对英国已经完全幻灭了。为了得到史迪威主管的租借物资,他还不能对美国太失望。

    其实中国确实有充足的理由感到失望,它过去抱有巨大期望,希望能得到盟国援救,但现在的处境相比战前并没有更好的改变,反而比以前更加糟糕了,滇缅铁路遭到日军攻击了;范哈儿带着远征军征战印度支那去了;甚至西南空军都被抽调去支援新加坡和巴丹了;而中国反而由于美国动的杜利特尔袭击,致使日军又在淅江大举讨伐。

    很多中国平民百姓担心日军会打破休战,进而重新进攻徐州,甚至南京。中国除了在军事上屡屡遭到要求外,政治上却没有取得盟国的平等对待。

    盟国制订了大西洋宪章,但没有制订以反对殖民主义为原则的太平洋宪章,这显然不符合此时中国的利益。此外,盟国把重点放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方针,也意味着不重视中国局势。这一点在6月份丘吉尔第二次访问华盛顿时就已经显得很明显了,因为当时盟国开会没让中国参加,更加损害中国感情的是继续不让中国参加军火分配委员会。联合参谋长会议的成员就是耸火分配委员会的成员,中国曾直截了当地要求参加联合参谋长会议,但在6月日继续遭到拒绝,理由是要保密。

    结果到了现在,老蒋和大多数最高统帅部的高级将领,都看透了这场盟国反法西斯战争,态度越来越消极了。

    自从中国远征军在东南亚节节胜利,而美国承诺的援助迟迟不到,却是单方面的叫嚣让中国按照美国意图,在中国战场动牵制性攻击后,在重庆的茶馆里,“让盟国去干吧”的论点就非常流行。以夷治夷是中国传统的治国原则,这项原则现在看来不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可取,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有道理了。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已经抗战五年,又已经承担牵制日军大批兵力的事实,现在不仅有理由采取消极态度,而且有权利在盟国作战的时候尽量离盟国远一些,争取行使这种权利成了中国政府在这场战争中要干的主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