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二十二节 战线站稳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二十二节 战线站稳了 (第2/3页)

立即启程前往棉兰老岛,从那里转赴墨尔本。

    “你在墨尔本

    美国没有把这个即将采取的行动告诉澳大利亚人,因为麦克阿瑟的离开是担有风险的,最初这位将军执意不肯抛弃他的官兵,甚至提出要辞职,或者仅仅作为一个志愿者重新入伍。他最后同意离开科雷吉多尔岛,但必须由他选择最合适的时间。九天以后,麦克阿瑟仍然呆在马林塔坑道的岗位上,他面容瘦削,内心痛苦挣扎。

    巴丹战役无疑非常辉煌,但和原本以为只要坚守一阵,在有援助的情况就能取胜不同,现实是,日本人的进攻和美国人的防守一样顽强。战斗到现在,还没有丝毫停息的意思。所以麦克阿瑟对于到底是不是要趁机离开,同样有所动摇。同时也害怕由于没有履行和士兵死在一起的诺言而有损颜面,丧失良心,更担心已经进行了一半,很可能马上就要迎来最终胜利的巴丹战役,会就此功亏一篑。

    华盛顿的情报表明,他即将撤离的消息可能传到了日本人那里,这无疑会打破华盛顿对于以后战事的布局,甚至将麦克阿瑟真正牢牢圈定在巴丹。

    如今的麦克阿瑟,可和历史上的麦克阿瑟大不相同了。

    此时这位美国上将,因为坚守巴丹的英雄实际,已经牢牢坐稳了盟军东南亚战区司令的宝座。如果仅仅因为巴丹,而让这位统筹东南亚战区的司令官,就困守在这里。而无法无极整个东南亚的战局,那对于美国和盟军来说,无疑都是非常不利的。

    巴丹守住了,新加坡也守住,荷属东印度的登陆作战被无限期推迟了。这样的战果,虽然难掩日军节节胜利的局面,但好歹,盟军已经算是站稳了脚跟。

    在这样的情况,盟国需耍的是一位可以统筹指挥东南亚盟国力量的强力型司令官,而不是韦唯尔这样无能又无权的将军。

    在马歇尔等人亲自致电,罗斯福强留要求下,麦克阿瑟这才决定在三月十一日夜乘鱼雷快艇离开科雷吉多尔岛,而不用等候正前来接他的潜艇。当天傍晚日落的时候,将军同他的妻子小儿子和参谋部的十七位部下一起来到碎石凌乱的科雷吉多尔码头,分乘四艘鱼雷快艇。他把最后一包香烟和两瓶舌脸膏送给温赖特将军,在移交指挥权的时候许下保证:

    “如果我到达澳大利亚,你知道我会尽快地返回来,尽量多带些东西回来,在此期间你要牢牢守住巴丹。”

    约翰?巴尔克利海军!尉指挥的这最后四艘鱼雷快艇,开始在黑暗中高南下马尼拉湾,越过六百英里波涛汹涌的大海,直下棉兰老乌。

    晚上他们避过了日本巡逻艇,三月十二日白昼时刻在库约群岛躲藏起来。这是一次耗尽体力的艰难旅程,六十二岁的麦克阿瑟将军称它是一次闷在混凝土搅拦机里的旅行。经过三十五小时的航行,麦克阿瑟一行在第二天晚上抵达加雅甘德尔蒙特波罗种植园,他们浑身湿透,脸上青一块紫一块,幸好活了下来。

    当晚,将军一行饱餐了一顿自从两个月前离开马尼拉以来从未尝过的丰盛饭菜。棉兰老岛的南部已被日本人占领,北部仍由二万五千菲律宾部队守卫着,因此,只过了两天,从达尔文港起飞的一架飞行堡垒轰炸机就来把他接走。经过五个小时的颠簸飞行,麦克阿瑟到达澳大利亚,他还要乘火车穿过澳洲大陆内地的沙漠,经历另外四天使人筋疲力尽的旅行。在阿德莱德车站,他第一次被一窝蜂似的记者围了起未,他向他们作出了怕撒式的保证:

    “我来了,但我将回去!巴丹的胜利属于我们!”

    同时对于接下来盟军可能会展开的反攻,这位战区司令却是讳莫如深,只是表示,那个日子绝对不会远了。

    一九四二年的头几个月里,失败的气氛笼罩着华盛顿和伦敦,东京却沉浸在一片狂欢之中。日本每取得一次新的胜利,市民们就排着长队,挥动着旗子,踏着冬雪,来到皇宫的城门前举行庆祝大会。

    大东亚共荣圈正在异常迅地确立,似乎显示了帝**事力量的不可战胜。他们的狂飓式的武力征服,为日本赢得了一个广袤万里的帝国,这个帝国有着丰富的食粮、原料和潜在的市场。世界上很大一部分的稻米芒产,地球上多半的天然橡胶,四分之三的锡矿和很大一部分不可缺少的石油资源,现在都可以用来满足日本工业和这个工业为之服务的胜利的战争机器的贪婪胃口。

    耐人寻味的是,东京军方把持的政府只限于制订“第一作战阶段”的战略计”这个阶段只安排了征服东南亚的时间表。这个目标已经很快就要实现了,胜利的度和规模使日本领导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