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节 史迪威 (第3/3页)
积累的财富。民间的资源,在甲午战争以后,还在不断的快下降之中。这里面,日本的因素,不管是军事方面还是政治方面,包加入方面,在破坏力上都绝对占据了极大的一部分。讨论这些也许没有意义,但是范哈儿的内心,却是经过几次反复斟酌,才最终选定,留在南京继续指挥作战。抵挡日本这个在整整半个世纪中,成为中国噩梦的国家。
范哈儿选择继续留在南京城中,让迎来一位客人。
这位现在在中国还地位不显赫的客人,在以后,可是会出任中国战区的总参谋长。
他就是史迫有
日军击沉美国“帕奈号”事件,最终被美日互相妥协解决好后,引人注目的另外的结果之一却是。两个月后。为了消除以后再同日军生摩擦的可能性,美国将第十五步兵团撤出了中再。
其实由于该团的活动受到严格限制,华盛顿早就考虑将它撤走。陆军部也主张撤走。据美国一家报纸说,这是在错误时间里办正确事情的一个事例。这个胜任团列队出城时,当地妇女襟然落泪。其他外国团队的军乐队奏起乐曲,在天津的街道上游行,以示欢送,甚至连日本军乐队也用喇叭吹奏起小夜曲。
而此时的史迪威,作为美国驻华的高级武官。却只能选择跟着临时中国最高统帅部,跑到了汉口。在汉口的那个冬天里。史迪威的醋性子作得很利害。天气阴雨绵绵、寒冷而潮湿,中国的战局不佳,史迪威在执行任务时不断遇到挫折,而华盛顿那边又完全不了解实际情况,这一切都使他的情绪非常低落。
由于中**政部不让他到前线去,他呆在汉口。得不到关于战局的任何可靠情报。他派到战场上去的助手也搞不到任何东西。按罗伯茨上尉的说法,这大概是因为中国根本就没有前线。史迪威认为,中国完全搞不清楚日本下一步会采取什么军事行动,他们之所以不愿让外国观察员到前线去,是怕外国人看到和报道他们拙劣的指挥和一败涂地的战绩。由于史迪或曾正式请求中国外交部允许他到前线去看看。因此不便不通过官方就擅自溜到前线去。而多恩上尉已现最好的办法就是溜到前线去,他在执行任务时曾在中日两军之间偷偷来往过六、七趟,带回了关于中**队调动情况的批确切情报。他的上司却只能怒气冲冲地呆在汉口。
尤其使史迪威感到恼火的是。军事情报处没完没了地找他的岔子。军事情报处负责人,”麦凯布上校是个专横迂腐的小官僚。他纠缠着史迪威。要他报告每天的战况,询问每笔开支的原委。不同史迪威商量就直接向他的部下号施令,而且常常提出一些同战局甚至同中国一般地理情况毫无关系的要求。有一次竟说史迪威提供的“情报少得简直令人作难”。史迪威最后断定华盛顿那帮杂种不喜欢我。他这一结论确有些道理,因为麦凯布这样对待他肯定是对他有仇恨,虽然他同样也刁难驻其他国家的武官。史迪威有个黑封皮的小本子,他把它叫作伤感簿,专门记载令他不快的事情。
史迫威也有朋友,生活中也有心的时刻。一些中国人。特别是汉口市市长,很讨他喜欢。能与冯玉祥重逢,使他感到很高兴。离开武汉的机会,终于来了。
愣年,月,史迪威经过反复竭力要求,终于冲破阻挠,第一次获准到外地去。在以后的一年半的时间里。他多次离开汉口,到过许多战火纷飞的地区。在一个严寒的冬天。他到江西和湖南,现硝烟弥漫的战线已经沉寂下来,但没有一处在进行和谈。江西省和湖南省的主席在谈话中都谈到还要抗战三年“并已开始执行游击战刮练计划。史迫威注意到,中国人热衷干游击战,但弹药和装备会成为严重问题。有位中**官曾问他中国应采取何种战术,他回答说:“利用数量上的优势,动进攻他的回答没有受到欢迎。
史迪威利用他同驻河南的第二十年军长商震的友谊。又一次离开了汉口。他这次到了开封和徐州。
开封和徐州个于陇海线东西两端。能离开乌烟痒气的汉口,他感到非常高兴,以至他在动身前一分钟收到陆军部来的电报要他从开封。返回途中顺路。到兰州去一趟时,没有大雷霆,只轻蔑地耸耸肩膀说:“我怀疑他们是不是知道兰州在什么地方兰州是俄国从中亚细亚将物资运进中国的必经之处。离内蒙古不远,位于开封西北六百英里。
到河南后,史迫威恢复了对中**队的信心。中**队取得了作战经验,组织并且改进了部队的补充工作。史迫威开始认为,中**队如果能主动动进攻,战局就可能出现转折,而他们在当年内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