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第二百八十节另一边 (第2/3页)
不为外交胜利和社会展所迷惑,而看透希特勒本性的人则更少。在极权制度条件下,为数很少的这些人没有公开表达自己意见和忧虑的任何可能,而且当时本
把生活在德国边界以外的德国居民的一切大小团体,和平并入统一的“大德意志国家”并不是希特勒政策的真正目的,“大德意志”一词对他来说只是一个短期目标,只意味着巧妙利用二十世纪初欧洲在民族问题上的政策,而这一政策的体现,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德国夺去了好几个州。希特勒从这一政策中找到了自己的论据,并且坚信只有这些论据能在德国人民心中得到完全合理的反应。同时,他很了解,即便是旧旧年欧洲秩序的有思想的鼓吹者和这种秩序的执行者,也不满足于自己的杰作,他们认为稍微修改一下国界,是消除紧张局势的唯一手段。
,正沤比北
但是,如果说西方的国务活动家和德国人民把慕尼黑会议的决议视为旨在缓和甚至彻底消除这种紧张局势的重要步骤的话,那么,希特勒早在慕尼黑会议召开以前想的就完全是另外一码事。
为了向全世界表明在他领导下建立起来的德国新武装力量是一支毁灭性的力量,他认为与其召开这次会议,不如同捷克斯洛伐克开战。照他看来。已到了向西方列强显示德**事实力,以使它们害怕同德国生意见分歧的时候了。他认为不这样做,这些分歧就不可避免。由于希特勒性格复杂,为人狡诈,极善于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使自己和别人都接受也许连他自己都不相信的思想,所以难以在他无数的演说中分出哪些话是他确信的,哪些话是他为了追求某种目的才说的。他是否真的相信,即使德国奉行谨慎的对外政策,而不是严重侵害其他大国的利益,也难免同西方生冲突呢?这种估计是否只是他在自己和别人面前为他的政策进行辩护的借口呢?他是否深信他正为了德国人民的利益而完成自己的使命?或者这种使命对他来说,只是用来掩盖迟早会激起全世界反抗的毛止境的权力欲的动听辞藻?
毫无疑问,希特勒早在呕8年就已决心一有可能即“试验军事实力”从那时起,这种想法就成了他的政策的目标。
为了达到这种目标,要在对内政策方面对德国人民做好思想动员,让他们相信希特勒的政策只是为了进一步修改凡尔赛和约,把所有德国人联合到一个统一的国家。必须经常不断地加强这种信念。在对外政策方面,希特勒力图造成一种政治形势,使他能实行新的打击,而不冒招致敌对联盟优势兵力反击的风险。
当然,只是这次是军事性质的打击毛
虽然半年后侵占捷克斯洛伐克,明显有助于反德国宣传,从对外政策观点看是极其愚蠢的行动,是希特勒自己,一手破坏了他经常提到的关于把所有德国人联合到一个伟大国家的纲领。但是从军事观点出,希特勒认为消灭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国家遗留的东西,是实现其尔后计共的必要前提,所以他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的人民,即使是德国人民,都未曾经受到同州4年欧洲各国人民经受过的那种精神振奋相类似的感情。从欧洲第一次大战算起,总共才过去二十年,任何人都还没有忘记遭受过的苦难和重大牺牲。大家都把战争看成对命运的打击。但是甚至西方国家的宣战,也未能动摇德国人民对希特勒的信任。德**人不管职位高低,都感到自己对祖国负有义务,并且不顾一切去履行这种义务。
人们自然有疑问,某个国务活动家不能利用自己的一切影响,预防即将到来的灾难吗。希特勒想进行战争,哪怕是局部战争,这是经过文件证明的事实。但是,假如他没有找到苏联、英国、波兰这些必要的盟友和敌人,那么他是不会这样容易达到这一目的。苏联的立场具有决定性意义,当希特勒得到它的默许后,他就有了打赢对西方国家战争的信心。苏联的立场还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它使希特勒能够打消他的草事顾问们的疑团。这些顾问认为,如果军事行动出局部冲突的范围,那就难以预见这种行动会具有多大规模,因此不可贸然扩大战争。
英国知道德国内都哼哼影响的**势力,但是英国人却很少用自己的政策去支援他们。要这样做,先就要说服波兰明智解决凡尔赛和约造成的尖锐问题,即但泽走廊和但泽问题,后者从德国分离出去的。英国并没有这样作,反而在慕尼黑协议之后,于次年向波兰提供安全保证,实际上给了它一张签了字的婆白条。
英国政府恰恰不应该在俄国人答应参加军事保证之前,向波兰人提供这种宝贵的保证。于是,波兰把英国当靠山,事先拒绝了俄国的任何援助,并且敢于应战。丘吉尔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了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