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八十节调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百八十节调解 (第3/3页)

央正确地分析了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经过反复研和平解决的方针,并派周恩来、秦邦室、叶剑英等前呕一参加谈判。”这个论断是正确的。对这样一个猝然生的重大的问题,在情况不十分清楚的条件下,**中央决定了正确的方针,这表明**已经成熟了。

    旧日,在先后得到了**方面和范哈儿方面的答复和行动后,张学良终于信心十足,将蒋介石由新城大楼迁至高桂滋公馆,由东北军卫队二营看守。并且同意了宋美龄的要求,由他本人亲自陪同宋美龄去前往见老蒋。

    宋美龄拿着一个梅干菜盒见到了蒋介石,蒋介石在到宋美龄后,眼泪直流,说:

    “你怎么来了?如入虎穴矣!”

    宋美龄劝蒋道:“宁抗日,勿死敌手!”

    对于这次见面,范哈儿知道的并不多,只是看宋美龄回来后,明显比去见老蒋前信心十足了很多,当即知道这位夫人肯定有所收获。

    事实也不出范哈儿预料,这位夫人,已经收到了老蒋签的一份手令,是给何应钦停战三天的命令。同时张学良为了表示对和谈的诚意,也同意释放老蒋的随行大将蒋鼎文。

    在这样的展背景下,范哈儿和宋美龄等人都可以看出,这次事变和平解决的可能性很大。

    口月占日,由**、朱德等旧个红军将领致电南京国民政府,指出事变爆“实蒋氏对外退让、对内用兵、对民压迫三大错误政策之结果对此“绝不可负气横决,反而动空前内战否则“日本乘机入寇。全国丧亡。”

    提出:

    “公等而果欲自别于蒋氏,复欲自别于亲日派。谓宜立下决心,接受张、杨二氏主张,停止正在动之内战,罢免蒋氏,交付国人裁判,联合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组织统一战线政府。”

    红军的这份通电,是仅次于**中央名义的一种表态,目的是在要求停止对西安进攻,因为当时中央军已入潢关,及在潢关和两翼共集结了中央军个师与冯钦哉的四十二师。要求国民党中央接受张、杨的主张,团结御侮。而且表示一旦抗战,红军愿与国民党军队联袂偕行,共赴民族革命之战场,表明与南京政府是和解而非对立的态度。

    但是,其中也有“罢免蒋氏,交付国人裁判”的要求,这反映了**领导核心在策略思想上还没有完全一致。不过“裁判”已不同于

    “公审”(公审也不等于杀),而“国人。则较“人民。更宽,它包括国民党人在内。与之前的通电主要主张相比,它究竟是第二位的,可谓瑕不掩瑜。

    为了响应**红军的呼吁,范哈儿也再次联合西南另外三大巨头刘文辉、龙云、王家烈,裹挟了刘湘、何健等人,同时致电南京国民党中央,要求接受张学良提出的条件,接受和谈。

    在这样的层层压力下,国民党中央,终于不像历史上那样,在宋、孔等人积极斡旋的时候,他们还在摩拳擦掌对东北军、西北军开炮。

    当蒋鼎文和宋子文携带着老蒋的手令抵达南京后,对于西安的军事行动,终于被国民党中央下令暂停。

    口月出日。经过多方交涉,在西南联盟总指挥范哈儿和**代表周的见证下。蒋中正接受了张学良提出的六项协议。即:

    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证人民的自由权利;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亡方针,与同情中国抗日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以及其它具体的救国办法等。

    但是蒋介石没有意愿为他的承诺签订任何协议书,东北军和西北军有部下向张学良反应不满,称:“我们提着脑袋给你干,怎么到最后连个签字都没有?”张学良回道:“你们政治觉悟没我高,蒋介石虽然被捕,但是其政治实力还在,现在既然我们要放他。要把他捧为领袖,那么逼他签字。他到时还会反悔,现在要一个君子协议也很好。”张学良的这个提议遭到了杨虎城的反对,但是范哈儿和**方面,却都表示支持。

    大家看的很明白,老蒋签约不签,对于最终合作来说,并没有多大影响。签了不一定会让他完全落实,不签也不能让他否定抗日的大方。

    其实这份协议。与其说是定给国人看的,还不如说是给日本人看的。

    一旦公开协议说我们大家团结一致抗日了,最不能容下的,当然就是日本人。日本的战争准备,本来就走在中国前面,这个协议一旦公布,必然会逼得他们提前动手,而老蒋这时候也肯定不得不加快本来就在进行的抗日准备,哪里再可能停下。

    所以协议一公布,就算是基本达成最终目的了。

    (未完待续)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