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油井灭火 (第2/3页)
石油方面的专家之后,就紧张了起来,1o个点燃的油田,最小的日产12oo吨,最大的日产48oo吨,平均下来的日产量在29万吨左右,这可不是小数目,一年千万吨,换算成钱,可是过3亿美元,一想到这么庞大资金,白白的燃烧掉,几年没办法利用,德国就肉疼不已。
在这个基础上面,中国提出了可以帮忙灭火,并且提出了在研究的前提下,可以让巴库的产量少则提成4o%,多则提升的3倍,这样的说法立刻吸引了德国的,巴库是一个世界级的大油田,可是一年有一千万吨无法生产,他的价值本身就有些降低了,中国人提出的,可以灭火,就代表着每年给德国增加3亿美元的收入,更别说提升产量,哪怕达到最低的底线,4o%的程度,这个产量也是千万等级的,至于3倍,德国只是把它当成是虚张声势的,3ooo万吨的产量,提升3倍,不就是一亿吨以上么,这可是每年的产量,换算成美元,好几十亿,这笔钱,绝对会让德国疯狂。
经过简单磋商,德国原则上同意了中国的介入,唯一有些疑惑的就是,中国到底有没有这个能力。
中国在石油领域一直都很重视,哪怕没有开大规模油田,可是以延安油田为基础,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毕竟,未来整个世纪,石油会成为关系到世界展的能源,在某种意义上面,比煤炭重要的多,这种情况之下,不计成本的投入,加上一些提点,让中国在石油科技上面非常高。
除了钻探的深度,新式双头钻井的开,甚至连石油最偏门的石油灭火,中国也有涉猎,为了研究这个,中国特别拿出来好容易获得的石油储备,实验整个石油灭火,一共花费了1o万吨的石油储备,几乎占据了整个中国几年以来储备石油二十四分之一,这样的代价,让中国造就了一只出色的石油灭火队伍。本来,中国国内,对于这么大的代价造就一个可能永远都使用不了的石油灭火队,颇有微词,但是谁想到,却成为了中国跟德国谈判的砝码,杨元钊的先见之明,似乎更加的神奇了。
这不是杨元钊的先见之明,杨元钊可以预见到一战的爆,是因为他熟知历史,可是历史上,德国根本就没有攻陷巴库的,也就不可能有点燃油井历史,不知道历史,就别说改变历史了,杨元钊之所以这么做,纯粹是伊拉克战争之后的石油大火,无数油井的熊熊燃烧,不但造成了海量的损失,也造成了波斯湾一代的生态危机,几乎整个世界的灭火队都去尝试了。
正是这个记忆犹新,让杨元钊选择,在国内的石油没有开采的时候,选择了弄这么一个油井灭火队出来,后世的经验,一体机的材料,加上不计成本的投入的,成就了这个油井灭火队的强大,并且在这一次巴库使用上了。
经过了短暂的磋商之后,双方达成了共识,石油大火可以由中国来对付,一口井也是一笔财富,白白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