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千二百九十九章 开发东西伯利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千二百九十九章 开发东西伯利亚 (第2/3页)

耕或者休耕,这中间,后世的棉花产地,就成为退而不休的存在,一年只种一季棉花,剩下的,可以用增加土壤肥力的植物或者牧草之类,最大限度的保持可持续性。

    棉花是一种使用范围非常广泛的经济作物,也是工业化之后,各工业国家,向落后的,不发达国家,输送的商品之一,衣食住行,这是人的必需品,特别对于人口众多的国家,这是无法避。

    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口,甚至是更加发达,强大的购买力,让棉花的缺口仿佛是无底洞一样,越来越强大了,原来老百姓,只有几件衣服,现在富裕起来的民众,开始追求更多,更加丰富多彩的衣服,这个极大的刺激了中国的棉花,只是内需市场,就足以支撑庞大的种植。

    东西伯利亚地区,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虽然地处高寒带,可是自然资源不错,在夏天,水浇地幅度不少,在经过了简单测绘和合并,把一批传统的农田给结合起来,形成了大规模的农场,种棉花有些浪费了,只不过此时此刻,又到哪里找合适的粮食,除非是再等几个月,种成秋粮,可西伯利亚相对寒冷的冬天,让秋粮的种植有些困难,种棉花虽然稍稍迟了一点,可是种植的不是种子,而是农业研究所大量培养的棉株的剩余的,都已经有了12个月的温室大棚的生长了,最多3个月就可以采摘了。

    这部分连在一起的土地,是最适合机械化种植和农场管理的,剩下的,就只能够依靠人了,因为移民有限,原有西伯利亚的农田,基本上7成以上,完成了继续的种植工作,只能够是丢下种子,让他们自生自灭了,这其实也是原来俄罗斯人的种植方法,毕竟在之前的世界之中,懂得精耕细作,甚至使用节气和农业科技的,也唯独只有中国。

    首先抵达西伯利亚的是21个师的生产建设兵团,120万人,他算的上第一批进入到西伯利亚的移民,在移民之初,还有这样和那样的风险,普通的民众,是不太可能先移民过来的,用生产建设兵团是最好的,不但半军事化管理,有一定的战斗力,甚至还保有一定数额的武器,谁都不希望这些武器使用上来,可是哪怕是上百万人的清理,谁敢保证,没有点漏网之鱼,况且说来,对于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来说,120万人,实在是太稀少了,平均每一平方公里,也不过是一个人,这个人口密度,绝对是冠绝整个中国。

    大量的机械,让西伯利亚也传来机器的轰鸣声,一个个的棉苗,种下了,这些都是西北农业研究所,经过了数年的研究形成的优势品种,更加适合在高纬度的地区种植,在西伯利亚这是第一次,但是这里的夏季气候,跟新疆那边的差不多,日照的时间较长,只要后期在冬天加紧看护,应该没问题的,这些都是快速的品种,生长期也就在5个月左右,算下来,9,10月就可以收割,不似新疆那样,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