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百零一章 机器运抵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百零一章 机器运抵 (第2/3页)

是利润丰厚,只要把船坞合理利用起来,每年的收益都相当的多,一个船坞少则用上几十年,多则百年,英法德百年以上的船坞比比皆是,只是在最近几十年,伴随着海军和科技的攀升,这些船坞不得不落伍了。

    硬件还可以,软件上面,报告上面也有提到,按照报告上面所说的,目前邀请的工程师,只是到位了20%左右,剩下的还有五六十名从美国和英国请来的师傅,他们是民用造船领域的能手,让江南造船厂上升了一个台阶。另外一个侧面上说,这就是基础的重要作用,江南造船厂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形成了这种底蕴,如果换成西北,即便有这样的资金,有这样的很船坞,一定程度上面,也无法做到这一点,哪怕有德国的支持也不行,入门这种东西,看起来虚无缥缈,却是实际存在的,当工程师说出来的指标,说出来的命令,下面工人根本听不懂,鸡同鸭讲了,这样的情况下,又怎么能够顺利的工作,达到出色的质量和高的标准和速度呢。

    把资料看到一半,杨元钊想到什么一样,突然的说道: “对了,云台兄,后天会到岸一批的设备,你让工程部的人员去接一下,对了,目前我们造船厂的总工是谁?”

    “法国人,皮埃尔?”

    杨元钊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应该不是在历史上面留下名字的工程师,稍稍一想,杨元钊忍不住苦笑了,还留下名字的工程师,历史上留下名字,让他记住的工程师真的不多,那个不是大师一级的人物,比如说提出了无畏舰构想的库尼贝蒂,英国传奇设计师威廉怀特,这些那个不是国宝一级的人物,以江南造船厂的小灶,怎么可能引来这样的金凤凰。

    仔细的看着下面的资料,在资料之中,有关于他的介绍,马赛造船厂的助理总工,辗转从业于造船厂20年,亲手主导过万吨级货船的建造,履历很丰富,特别是在民用的领域。看样子,找到这个人也算是费尽了功夫,在民用领域,也算是工程师之中的佼佼者,如果杨元钊不是有德国作为后盾的话,说不定就会把他挖到青岛去。

    “让他也去吧,有一批专门造船的设备,让他看看要如何的利用!”杨元钊随口的说完,就不再说了,房间里面,只剩下沙沙沙的翻阅文件的声音。

    汽笛长鸣,比杨元钊他们晚了2天左右,大型设备通过了12艘大小不同远洋货轮运过来,最大的排水量在1.5万吨左右,最小的也4000吨的远洋货船,庞大的船队,整整的占据了一排的码头。

    借助着青岛时候得到的图纸,杨元钊一共用一体机制作了7套造船的设备,其中包括了各种类型的设备,包括了1200吨的水压机和600吨级的自由锻压机这两个庞然大物。

    聂云台看着12艘千吨级和万吨级的货船微微的有些发直,知道接货,还以为只是一批小件,一两百吨而已,却没想到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