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千五百九十三章 德国的教育产业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千五百九十三章 德国的教育产业化 (第2/3页)

,然后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之中,在1916年9月,西北大学新一期的学生入学的时候,一次性入学了17.8万人,在校生总人数高达60万,这其中还包括了接近12万的研究生和博士生。

    当然了,招生人数最多的学校,不是西北大学,而是西北军校,这个跟着西北一起发展的军校,在蒋百里的培养之下,成为了中**事上面的第一学府,不但每年招收16.8万的应届大学生,还招收12万到58万不等军队定向生,甚至大部分的时间,对于定向生的培养,要比应届生更高。

    虽然应届生在知识积累,未来发展上面,要比定向生好一点,可伴随着中国普及义务教育,加上军队本身对于知识的培养,定向生跟应届生之间的差别在缩小,最关键的是,军队永远是********机关,在没有军旅生涯,甚至是在战场上面拼杀涌现出来的经验,他们最多只能够算是温室里的花朵。

    如果是和平年代,面向应届生的会增多,毕竟可塑性强一点,在军校毕业之后,也未必会走上战场,会在后续漫长的训练和军旅生涯之中,慢慢的弥补弱点,可是在战争年代,却不会这样,部队回炉提高的比例大幅度的增加,这从1915年整年入学58万军队定向生,就可见一斑。

    西北大学和西北军校这样庞大的大学,可以说是整个中国教育的重要基石,但是中国的教育,在起步的时候,就跟世界先进有较大的差距,为了弥补这个差距,也为了较快的提升中国的教育水平,除了最开始刚刚穿越,没有实力的时候,从1909年开始,刚刚赚了一点钱,杨元钊就推动了中国的留学,跟留美学童和各大家族零星的派出不一样,杨元钊推动的就是有组织,规模化的留学。

    而这个也成为了固定化,常态化的项目,每年派出了大量学子出国留学,这个数量越来越多,到了1915年,中国的甚至包揽了整个德国的各阶层的学校,虽然少了在美国和英国等国的留学生,可在德国的留学生却突破了新高,达到了200万。

    德国的高等教育也是闻名于世的,甚至德国人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列强之中也是第一的,德国拥有每年250万的教育规模,可是那是在战前,战争的时间之中,德国也没有余力把精力投入到高等教育的培育之中,为了节约成本,也为了节约人力,在战争之中,德国大幅度降低了高等教育的投入和学生培养的总人数,把因此而分流出来的一部分人员,招收到了军队之中。

    杨元钊一直都在留心德国教育情况,在知道了这个局面之后,主动的让外交部跟德国方面交涉,要求德国不要减少名额,可以保证德国现在的名额,其他的名额,被中国承担了,负担起相当于原来3倍以上的学费,这样的额度不小,德国也是在拨款和学费相结合才拥有的教育经费,3倍的学费,不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