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分歧(求月票) (第2/3页)
元的收入,尽管东北的民族相比关内以及欧美等国都承受着极为繁重的税收除了直接的地税之外,还有隐形的地租以及经济统治下的低廉的官定粮价,但正利益于此,在过去的十年间,东北方才获得了充足的资金用于工业建设以及军备建设”
写到东北的民众承担的税收时,莫理循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他所接触到的那些面色红润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移民,那些移民无不是居住在环境良好的定居点中,那里不见关内农村的破败,尽管他们承担着相对沉重的税收,可为什么他们的生活还会如此的安逸?
“人均15元!”
这是东北农民承担的租税,东北三省亿万亩耕地产出之半,都被政府以税收及地租的方式收取,即便如此,其官定的粮价仍然比内地低了15%,在政府统制粮食贸易的情况下,通过这种不公平的定价,他们又进一步榨取了原本应属于农民的收益,尽管如此,东北的民众却依然乐意接受这种“压榨”。
“真像是工蚁般的人”
那些民众给予莫理循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们像是工蚁一般,任劳任怨的辛苦劳作,并承担着他国难以想象的沉重税收,但在另一方面,他却又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那么就不会有现在东北的工业化,同样也不会有现在东北进行的这场战争在过去的十年间,数以十亿计的军费开支以及现在日均数百万元的军费开支,都足以拖垮一个国家,但现在,尽管东北的经济受到影响。 但这种影响在莫理循看来却是有利于东北的经济。
“钢铁产量在迅增加,数以亿元的军需生产刺激着东北地区的工业展,除了传统的军装制造以及罐头等军需品的生产之外,对民间的军火采购同样在刺激着东北的工业展。仅在滨江市一地的国防采购会议上,军事采购官员向民间工厂下了五百万枚手榴弹、一百万炮弹的定单,现在如果有人询问此时的东北投资什么利润最高,投资工厂无疑是新世纪利润最高、报最快的投资,尽管这种军事上的刺激是短暂的。但是对于东北工业经济的刺激却是长久的”
放下笔的时候,莫理循却是一副眉头不展的模样,他现自己越来越看不懂这一切。准确的来说,他已经看不懂这个国家了。
“未来的中国会在国际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作为驻大连总领事的朱尔典吸着他的大烟斗,坐在吸烟室的壁炉边的沙上,此时这位“中国通”的眉宇间闪动着一丝忧虑。
而在忧虑之外,更多的却是疑惑。
与大多数英国驻华外交官一样,这位出身于农家的爱尔兰人,同样也是一位真正的“中国通”,但与其它号称“中国通”的外交官全然不同。他在中国生活、工作了26年,作为英国人的他,对中国的了解,甚至过了对英国的了解。
26年前,不过才24岁的朱尔典便来到中国,先在北京公使馆任见习翻译员,后到沿海各口岸学习领事业务。1888年升为北京公使馆馆员,3年后成为中文记长,十年后升为驻大连总领事。
在19o1年之后,每一个人都非常清楚。有一天,大连当局会取代京师当局,作为总领事的朱尔典在未来极有可能出任驻华公使,甚至驻华大使。作为英国驻华外交官员,朱尔典非常清楚,一但中国的政权生如其所料的更迭,那么其与英国的外交级别势必会升级为大使级。
但这一切并不在朱尔典的考虑之中,甚至作为英国驻大连的外交官,他都未曾关注过正在进行的战争。尽管伦敦更关心战争的变化,而他的不关心完全是基于一个原因他相信中国人赢定了!
“中国实在是太大了!”
终于,在良久的沉默之后,而对莫理循,朱尔典用极为无奈的口吻道出了一个现实问题。
“我们为了对抗俄国人,不得不选择东北作为我们的同盟,如果东北是一个国家的话,那么这个同盟无疑是有利于英国的远东政策,但是,我的朋友,我们必须要注意到的是,在这场战争结束之后,东北势必吹响统一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