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55章 心思浮动(求月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55章 心思浮动(求月票) (第2/3页)

们对这场战争投入了惊人的热情。

    一位正在大连的美国记者目睹此景,他不禁惊讶万分,他甚至很难想象,这些人是中国人,甚至在他在发国内的报道中写道:

    “曾经,我们都以为中国人是麻木的,但是东北却铸造了另一种中国人,他们用严格的法律与惩罚将那种麻木变成了呆板与机械,现在的东北人与散漫的关内人不同,你甚至很难相信他们居然是同一种人,现在的东北人只知道服从,他们国家意识极强,自尊心极强,他们的荣誉感也是空前的可相信这样的国家是最危险的,在通过变革之后,重新拥有力量的他们随时会在任何地方干出令人意料不到的事情,美国绝不能对中国掉以轻心”

    当然,外界的观感如何,并不妨碍这里的人们为胜利而欢呼,同样也不妨碍这个地区享受着胜利带来的冲击,胜利的冲击是巨大的,在东北各界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这股冲击波非但影响着东北,同样也影响着关内。

    大连东亚饭店的一处套房内,两名来自内地的客人坐在沙发上,似乎是在商谈着什么,之所以能看出两人是内地人,原因到也简单,无非就是身上的马褂与辫子,在现在的东北,几乎看不到辫子,很多人剃着短发,当然还有许多守旧的人重新蓄起了头发,束起了汉式的发髻,将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至于服装,也看不到满清式的马褂,除了西式的服装外,还有就是汉式服装,十年改变了许多事情,同样也改变了许多风俗。

    只有那些“内地人”才会穿马褂,在许多激进的中华主义者的眼中“马褂”与辫子一样象征着奴役。其受到排斥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堂大人的身子一天不如一天了”

    盛宣怀瞧着张佩纶长叹口气,从春节前中堂大人身染风寒之后,那身子就没怎么见轻,时轻时重的让人忧心之时,也同样让整个北洋上下意识到,留给中堂大人的时间不多了。

    “嗯”

    作为李鸿章的女婿,张佩纶自然知道他的身体情况。甚至比外界想象的更为恶劣一些。人生八十古来稀,中堂已经八十岁了想到这。张佩纶的心底不由的一叹,

    “幼樵,你觉得大公子能撑起北洋的门面吗?”

    盛宣怀试探的问了一声,在试探时他又特意的观察着张佩纶。

    “听说,中堂很欣赏浙江的袁慰亭,大公子这阵子倒是和其挺亲近的”

    盛宣怀的试探让张佩纶的眉头一跳,他口中的大公子指的是李经方,尽管明义上其是李鸿章的长子,但谁都知道其是李鸿章的六弟李昭庆之子。后过继给其为长子。中堂真正的大公子是李经述。

    现在随着中堂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原本看似一团和气的府中出现了异样的味道,尤其是那位大公子,更是与诸陆海军将领结交,大有待中堂百年后接掌北洋的意思。

    “我听说,东北这边更倾向于二公子”

    盛宣怀又试探了一句,中堂大人的身子一天不如一天。所以他才会极早打算,他比谁都清楚,北洋已经不再是东北的对手,至于大公子更远不是唐浩然的对手,相到十年那个于府中显得有些拘谨的青年,谁又能想到。短短十年间,其就令中堂大人拍马难及,甚至就是这中国

    “杏荪,那你呢?”

    张佩纶没有说话,而是直接反问一声。

    “你觉得的谁更有资格执掌北洋?”

    这一声反问显得有些诛心,若是不了解张佩纶定会以为他在发火,可了解他的都能得到盛宣怀却知道。对于那两位公子,他同样也不放心,实际上但凡清醒者,没几个人放心。

    “大公子,嗯中堂大人似乎说过八字。”

    盛宣怀并没有评价,而是引用了李鸿章曾经的评价,只是简单的八字“吾儿经方,不堪重任”,但这恰恰说明了中堂大人对其不看好,

    “至于二公子,其秉性太过孝真,孝真之人”

    感叹一声,盛宣怀把视线投向远处长叹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