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85章 津门忧(求月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85章 津门忧(求月票) (第2/3页)

布战争,国力受到很大消耗,已无力单独对付俄国。因此早已经放弃“孤立主义”的英国才会开始在东亚物色伙伴,以期确保和扩大在东方的权益。

    一开始,英国首先想拉拢北洋,但多年来持以“以夷制夷”的李鸿章,自然让英国大失所望。继而其甚至想做美国的工作,又因其势力距远东过远而作罢。这样,英国人的视线便转向了实力同样强大,且又与俄国人于亚洲扩张充矛盾的东北身上,最终基于“在远东只有东北最可靠”的认识,英国一反旧时支持北洋常态,决定与东北接近。

    那时东北正面临俄国的强大压力。而且国际关系错综复杂,需要妥善处理。在唐子然的努力下,如唐昭仪等人行动下,通过外交开创对东北有利的国际条件,采取了最后一着棋,即跟英国结成同盟。

    现在,面对俄国向东南亚展开的野心,终于在新年到来的时候,东北拿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同盟条约,而这个消息,李鸿章并不是从英国公使或者东北方面得知的,而是从赫德,通过“友谊”途径得知的。

    “两国中的一国与第三国交战中如有别国参战,同盟国则应进行联合作战……幼樵,唐子然苦心经营十年,终于得逞了!”

    是了,终于得逞了!

    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够阻挡唐子然了,对外,即使是其于俄国人发生战争,他也无须担心关内了,英国人会帮助他看管好后方,对内,在其统一关内的时候,其也无须担心俄国的进攻,英国人同样会给予其保护。

    苦心经营十年!

    唐子然终于可以放开手脚了!

    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不过只是短短几个小时,李鸿章却像是老了几岁似的,就连那从未曾弯下的脊梁这会也无力的弯了下来,现在的他。已经看到了未来,看到了磨刀霍霍的东北大军,既将挥师入关的一幕。

    “再也没有人能阻挡他唐子然了!”

    苦叹一口气。李鸿章有些痛苦的闭上了眼睛,十年。在过去的十年中,执掌北洋的他同样苦心经营着,在过去的十年中,他做的事情比前三十年做的还要多。取得的成功,自然也远非前三十年所能相比。

    唐山的机车厂以及钢铁厂、大沽口的大沽造船厂、德县的北洋兵工厂,还有青岛的海军船坞,芦汉铁路,津镇铁路再加上胶济铁路。这一座座工厂、一条条铁路,无不是见证着过去十年间的进步,可是相比于东北,总还是差了那么一点,何止是一点啊!

    差得太多了,其实,从一开始,人家就把北洋甩在身后了,只不过,自己一直都装做视而不见。不是装作看不见,而是……哎,现在再想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现如今。他唐浩然已经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等着挥师入关南下了!待到时机合适的时候,恐怕就是黄袍加身了!

    更何况,还有天命……天命!

    想到这两个字,李鸿章的面上顿时显露出一副五味杂阵之色。

    光绪十八年,当时满清朝廷刚在“壬辰之战”中惨败,“朝廷”甚至不得不“屈辱”的认可“九督议政”,甚至就连挑起“壬辰之战”的驻朝统监唐浩然亦位列为九督之一,对于这个“乱臣贼子”朝野上下自然充满了仇视情绪。而在许多读人的眼中,那以“洋学代之国学”的唐浩然无疑是“祸乱之源”的“当世之贼”。舆论变得对东北非常不利。面对关内舆论对自身的不利,东北当局自然是倍感焦虑。

    针对当时远东和内地的复杂形势。原本肩负“同化朝日,融汇中华”的“东亚同文会”开始肩负起了新的责任对关内的舆论鼓动,其认为最妥当的办法就是缓和与内地紧张的关系,并逐渐培养亲近东北之心,在“匡正中华”的前提下影响内地舆论。

    也正是从那时起,在充足的经费支持下,“东亚同文会”这一建于朝鲜旨在同化朝鲜人,后又鼓吹“东亚同文同种”的“同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