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章 番外篇(水犀镇困龙)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三十章 番外篇(水犀镇困龙) (第1/3页)

    一九九八年农历七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淹没了整个芷江城。虽然在九八年这年全国有很多地方遭受了这一场百年难遇的洪灾,但在芷江却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一九三一年与一九五四年的那两次洪灾虽然一样席卷了整个南方流域,但芷江城在前两次的洪灾当中却没有受到任何波及,因为当时在芷江的(氵舞)水河上有一座龙涎桥,今天称之为龙津桥。

    而当时龙津桥的桥头则安放着两头一公一母的镇水犀牛,正因为有此格局,芷江城在几次洪水的袭击下,都安然无恙。

    龙津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岁月,当时在(氵舞)水之上,还未建桥时,滔滔(氵舞)水,终年不断。以舟为渡的两岸百姓及商旅行人常常葬身鱼腹,那时候的沅州城(芷江城)里住着一个叫宽云的得道高僧,他算出河中有困龙作祟,以致百姓经常丧命在河中。

    所以他四方奔走募捐,共募集建桥资金15000两白银、粮食11万石,在此修建了一座风雨桥,以用桥顶聚集天地之间的风雨力量,来锁住这条为祸人间的困龙。因桥墩建在河中这条困龙的脖子上,与流水形如龙口喷涎,故名“龙涎风雨桥”,到后来又改为“龙津风雨桥。

    但到万历三十年(1602年),一场山洪,将龙津风雨桥毁于一旦。明宗祯六年(1633年),驻沅州的云南都司佥书阮呈麟带头捐款,重修龙津风雨桥。没想到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一把大火又将龙津风雨桥化为灰烬。此后,复修、水毁、火烧、征战,一直是这座风雨桥的主旋律。

    说来也怪,无论桥身如何被毁,那十四个桥墩却是纹丝不动,从宽云高僧让人把桥墩安放之后,无论是天灾*,这十四个桥墩一点毁坏的迹象都没有,而一些有道行的人,都认为这是宽云为了困住那条孽龙,所采用的双七之数。

    平常的桥墩那肯定是对称均匀的,但矗立在(氵舞)水之上的这十四个桥墩没有一个是对称的,每个桥墩的两端都是一高一低,而桥墩又分为上下一大一小的桥托。

    桥墩处于水中的大底座是用八块巨型盘石合拢在一起,然后再用糯米稀与石灰等黏合材料浇筑而成。而浮出水面的小底座也用了八八六十块小型盘石合拢,这样做成了十四个桥墩,其用意是运用先天与后天八卦之数,来锁住河里的这条困龙。

    虽说有镇压的风雨桥,但没有看守的神兽,所以龙津桥自建成后,屡屡被水摧火毁,到了清朝雍正三年(1869年),龙津桥再次复修时,为了不让龙津桥再次被毁,当时的知府可谓是四处寻访高人,以便找个法子让(氵舞水河)能够恢复平静。

    传说有一位仙人来到桥上,在桥上留下了一幅画并有诗,那幅画却是犀牛图样。当时的知府闻信惊异不已,来到桥上,焚香后观看那画,果然是一头犀牛,再读那诗:“一道长耙筑龙颈,铁匝紧缚怎安宁?朝思暮想大海去,挣脱练索自由身。唯有犀牛千钧力,拖住大桥保平稳。”

    知府将那诗反复看了几遍,已经明白了那仙人的用意。为了大桥的安全,于是便下令在大桥边的河滩上立即打造铁犀牛。衙门里的人对知府说,要造铁牛就必须是公母一对,秤不离砣,公不离婆。

    有了母的陪伴,公的才留得住。知府想想,很有道理,便听了下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