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分歧(上) (第2/3页)
司马会在这个时代办厂吗?显然这和司马的初衷有违。
司马并不知道的是在实际历史上就因为用工方式穆藕初还跟当时的思想界进行过一场轰动一时的论战。
192o年厚生纱厂赴长沙招聘女工当地的《湖南日报》连续表文章严厉批评厚生的招工行为其炮火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劳动工时长达12小时二是每月工薪为8元。
穆藕初表文章反驳认为“予深信欲救中国之贫弱舍振兴各种主要实业外无他道”。还嘲讽说“敢忠告一辈学者自今以往脚踏实地不向空际捉摸力从实处研究宁以行胜勿以言胜”。
他的驳文引来朱执信的猛烈抨击朱当过荪中山的秘书也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介绍到中国的理论家他在《实业是不是这样提倡?》一文中认为穆论荒谬实业家不能以救国为理由大赚其钱只有根除分配不公才能实现社会进步。
这场大辩论把大名鼎鼎的陈芏绣也卷了进来他在《新青年》上刊登《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的长篇调查认为厚生纱厂的做法是榨取剩余价值穆藕初应该“由个人的工业主义进步到社会的工业主义”。
看着眼前的穆藕初司马想起实际上在后世的中国也曾经有过小范围的反思反思国内的中国“低工资模式”是否竭泽而渔当时在机关工作的司马也曾经参加上网上的论战实际上在司马的博客中有大量的此类文章正是因为那次和网友之间长达一年多的争论才会让提高工人工资、提高福利政策成为司马办厂的工人待遇核心内容。
“你我只是理念上的不同罢了现在让我们两先搁置你我之间理念上的不同我给你说一个简单的例子吧!”
想到后世全世界普通实行高福利待遇的时候国内企业仍然尽可能的压底工人工资和其它福利以降底自身运营成本以增强市场竞争力更何况是这个时期的国人不过难得的是这穆藕初会直接点出来想到这里司马便平缓了自己刚才有些激动的心情说到。
“第一种情况:假设在一个地方现了金矿来了一个人投资建了一个矿场雇一百个工人为他淘金每年获利1ooo万矿主把其中的5o%做为工人工资下去每个工人每年收入5万他们拿一万来租房子剩下的四万可以结婚生孩子成家立业矿主手里还有五百万可以做投资。
因为工人手里有钱要安家落户所以房子出现需求。于是矿主用手里的钱盖房子租给工人或者卖给工人。工人要吃要喝所以开饭店把工人手里的钱再赚回来。开饭馆又要雇别的工人于是工人的妻子有了就业机会也有了收入。一个家庭的消费需求就更大了。
这样几年之后在这个地方出现了1oo个家庭。孩子要读书有了教育的需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