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5 杀青 (第2/3页)
个断言,香港电影如果还像现在这样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最多三年必然会死亡。他并不是没有依据的乱说,而是举出了不少真实可信的数据,从年初的侏罗纪公园震动全港,到上个月辛德勒名单的横扫亚洲票房,和好莱坞电影相比,香港电影还执着于跟风粗制滥造,把一个星期能拍出一部电影当作成功美谈,一个演员同一天往返数个剧组轧几场戏当成对工作敬业。这种没有创新专吃老本,只顾赚钱不管观众感受的做法,迟早是要走上绝路的。
很多媒体都转载了廖一森的言论,其实这个言论在香港电影圈一直都有,只是不为主流媒体接受。当今年好莱坞大片气势汹汹而来时,粗制滥造的香港电影完全无法与之抗衡。这个时候不少有眼光的人已经开始思考,只是像廖一森这种在影坛有影响力人,有条理的公开阐述出来的还是第一个。
一片沸沸扬扬的争论之中,有人支持他的观点,有人骂他是哗众取宠,还有人冷眼旁观。支持的并不多,基本上多是不得志的电影人;而批评的人均是来头不小,各大电影公司的老板对廖一森的话嗤之以鼻,现在正是香港电影抢钱的好时候,只要能拍就有钱赚,这种大好时机再不抓紧,像许镇涛那样砸上亿港币去拍电影,那不是脑壳被烧坏了吗?有一亿的资金还拍什么电影,不如转行炒房子炒股票去来钱更快一点。的确,在90年代初期的香港,房地产和股票的涨幅和2005年之后的内地有的一拼,只为了赚钱的话,资金足够的情形下不如炒房炒股。
不管是被赞扬也好,被批评也罢,廖一森都没有出来反驳,只是在明报上发了一个声明,言及自己只是一家之言,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谁是谁非时间一到自见分晓。
银河电影公司的总经理高悬免战牌,可对香港电影未来的讨论却依旧没有平息。90年代的香港电影是全体香港人的骄傲,现在忽然有人跳出来说他们的骄傲即将死亡,这种反响自然巨大无比。更让人们害怕的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