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四节 科尔沁俘虏 祖教 立县 (第2/3页)
,三娘子认为,科尔沁的青壮应该同属于他们管辖,既然一次性偿付了银钱,清理完毕了对于青年城的债务,最终就这些青壮就不需要再承担什么赎罪的苦役义务。
同样,三娘子付出了大笔的银钱全部承包下了科尔沁的战争赔款和债务,那么也就是说,这些科尔沁的青壮眼下就是三娘子财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他们去做青年城的苦工,那么最后无人放羊、养牛,培育马匹,那么这个损失谁来负责?
但是青年城对于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诠释,毕竟这些青壮都是在对青年军作战的时候俘虏的,他们都有过对于青年军的战争罪行,只是或重或轻罢了,现在青年军大度不清算他们的过错,只是用一些苦役来进行象征性的惩罚,这就已经是非常轻的措施,不能在减低下去,要不然今后是人是鬼都能对青年城的利益进行侵犯,那么青年军的血不是要四处横流?
一时之间双方以来我往,互不相让。最终还是龙致远、三娘子出马才达成了一致。这些青年壮服苦役的年限从十年的每年三个月降到两年的全年,而且两年之中是有条件服苦役,给予一定的银钱工资,并且支付给三娘子一定的租金,以偿付他们的损失。
三娘子最后也不愿意再节外生枝,毕竟得到科尔沁部落的好处,在她看来要大的多。再加上这数万青壮说是劳动力,是劳动资源,其实在数年之内都是累赘,因为这次的战争赔款,拍卖土地是解决了一部分,但是牛羊马加上银钱,三娘子为了彰显自己的实力,乘机把科尔沁吃到肚子里面也付出了不少代价,如果再要她为这些无法从事生产坐吃山空的青壮付出代价,从心里面来说,她是不愿意的。
一则这些人是新投降的俘虏,难免之中有胸怀故主之辈,就算没有,那么他们之中也必然因为战争的伤痕而变的桀骜不驯,极难管理,所以她将整个包袱丢给青年城,在三娘子眼里面,反正青年城是战胜者,必然对这些战败者不可能好言好语相待,磨个几年,将这些俘虏的性子磨掉,到时候再将他们收回来,给些牛羊物资,想来还不就轻轻松松的把这数万精壮的心收拢过来了么,比现在牵扯大量的经历去进行调教要强得多;
二则呢,说真的,眼下三娘子首要的战略要务就是极为关键的顺义王位的更替,她不可能,也不允许自己将所有的精力放到科尔沁的身上。买断科尔沁的战争赔款债务,说透了,不过是三娘子的一张政治牌,她在向外宣称自己的经济实力的巨大,让一众宵小为之感到害怕,但这也仅仅是一个政治手段罢了,你要想她把科尔沁目前当成发展调教的第一对象,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让俘虏以苦役的行事外包给青年城,三娘子完全同意这个方略。
青年城自然也很高兴,先不说银钱,青年城现在缺什么?不是银钱,不是物资,不是矿产,而是人口,劳力,这种无法内部挖掘出来的东西。所以有着这数万苦役的劳工建设,对于青年城的腾飞相当重要。
至于偿付一定的工钱,包括一些租金给三娘子,这一点龙致远根本不在乎。说透了,整个蒙古的商贸经济控制在青年城的手中,那么钱偿付出去,其实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最后由更快的以布料、衣物、铁器、粮食、木材等物资重新流回了青年城的手中,在这条经济链条之中,龙致远的昌盛号就是笼头,给蒙古人更多的富裕生活,让他们享受到平日里无法享受到的物资,进而对昌盛号、青年城的经济链条产生依赖作用,和认同感,原本就是龙致远他草原攻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付出银钱的条件对于他来说完全可以接受的。
对于这些俘虏青壮的使用,龙致远也有自己的打算。第一目的就是修路,他们将要修建起一条从亦东河到青年城的直道。这其实也是青年城在这次战争中的获得的好处之一,在没有同科尔沁动手之前,说到底,整个青年军的实际控制范围只是到了亦东河草场的南边,而从南边分界线开始一直往北,都是科尔沁部落的实际控制区域。
而现在呢,按照与三娘子之间的盟约,龙致远将整个亦东河草场纳入了自己的管辖范围之内,换句话说,青年城的实质控制区域向北部扩大了足足三百里左右。这块肥美的草场对青年城的未来是相当重要的,毕竟马匹的培育,牲畜的培养都要有一个广阔的空间来进行,虽然青年军过去有松江马场,嫩江马场,但是那两个马场规模不大,完全无法承担起现在日益扩大的牲畜、马匹的需求量,现在有了亦东河这块马场也就解了燃眉之急。
所以,龙致远既然决定要将这块马场纳入自己的管辖区域之内,自然要做到实际控制,要在里面修军堡,筑营寨是在所难免的,而这些就由数万科尔沁苦役者承担,他们要在一年之内将亦东河这块地界的各种设施修建完善,这是他们的一期改造工程。
至于后面,龙致远根本就没有想要吸收这些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