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节 纠缠 (第3/3页)
为金帐武士同对方早就已经混到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覆盖射击?这是德力格尔根本无法做到的,他要是真的能够放弃金帐武士,早在刚才就已经带着部队撤退了,哪里还会来救援呢?
但在这个时候,青年军第二波的援兵到了。他们并不是直接奔着本阵而来,而是聪明的绕了个圈子来到右翼科尔沁士兵的侧位肋部,如同一支尖刀一样恶狠狠的扎了下去,这一下让正在冲锋的科尔沁步兵们,如同散了架的鸭子一样,以无组织面对有组织的力量,再加上原本就已经低落到谷底的士气,在战场上出现了青年军以少打多的战争奇迹。
要不是人多势众,再加上德力格尔的全力支撑,带着自己一手训练出来的亲兵卫队,如同救火队一样,哪里有危险就冲到哪里,而梅林带着剩余的数百名金帐武士为了赎罪,也拼了性命的咬牙厮杀,恐怕这右边的攻势立刻就要崩溃,但即使如此,整战场陷入了完全的混战之中,而科尔沁人也陷入了极度被动的局面。
在青年军同右翼科尔沁军队发生激烈战斗的时候,正面战场却陷入了静悄悄的世界,完全没有了任何的动静,仿佛战争只是右边,又或刚才正面战场的决死突骑陷阵从不存在一样。这不是因为巴雅尔不想进攻,而是他的哪些零时部下们,已经完全丧失了攻击的勇气,正在用沉默面对这位二王子殿下的吼叫,以表示自己的不满。
前面说过,乌丹王为了保住王位,因此让巴雅尔管理原本隶属于德力格尔的部队,而德力格尔则是管理忠于巴雅尔的属下,用这种对调的方式,让他们能够更多的消耗彼此之间的有生力量,削弱对于王位有可能造成的威胁。
不得不说,乌丹王这一手的确是极其阴险的,也能从这一点上看出来,这位大王绝对是权术的高手,但是也仅仅如此罢了。战争需要的不是权术,而是光明正大的实力较量,是能够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将敌人置于死地,赢得最后胜利的过程。因此乌丹王最大的败笔,就是在大战之际,不想着如何团结内部,将敌人消灭干净,而只是想着内斗,当然也许因为他太过于蔑视青年军的存在,但是这却是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
这不,在贡嘎死去之后,当巴雅尔要驱赶第二波忠于德力格尔的属下前去再次冲阵的时候,矛盾爆发了。一众将领没有任何人领命,哪怕是领了巴雅尔的命令,也不过是虚与委蛇,嘴上喊的震天响,其实冲进对方炮火范围之内,只要敌人炮声一响,也不管有没有伤亡,立刻掉头就跑,完全是一副丧家犬的模式。
巴雅尔感觉到机会来了,眼下就是光明正大的能够清除德力格尔势力的机会,自然不会手软,对于逃跑回来的立刻下重手,直接杀掉。如此连续杀了三名军官之后,巴雅尔却是再也不敢动手了,很简单,其他剩余军官看着他的眼神都似乎不对,透露着仇恨和怨毒,让人看了不寒而栗。
也难怪军官们愤恨,毕竟谁也不是傻子不是?贡嘎冲锋这种事情,原本是正常的,毕竟战争没有可能不流血不是?如果指挥着是德力格尔,没有哪名军官会如此计较生死,反而弄不好会化仇恨为力量,更加的爆发血性的光辉。
但是现在不同,巴雅尔是指挥者,这就为这场战斗开始的时候蒙上了一层阴险的气味,你叫这些感觉不公平的军官们怎么可能出死力卖命呢?再机上巴雅尔本身又有排除异己的思想,杀了三名军官,让事情更加的激化起来,现在科尔沁军官们,没有拔刀将这位二王子砍死,就已经是相当克制,畏惧王权的表现了,想要他们再次发起攻击,没有人会干的。
而事情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在这个时候,别提什么组织进攻了,巴雅尔除了嚎叫,咆哮,大声的斥骂之外,没有任何人听他的调度,正面战场完全陷入了僵局之中。巴雅尔也知道,杀人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你能将所有的军官都杀光么?要是这样,这场战斗还打什么,最后必然失败么,但是你要巴雅尔去找乌丹王来压阵,或是传达命令,他又不愿意丢了这份脸面,因此这位科尔沁的二王子同样陷入了进退失据,束手无策的境地。
可能有的看官看到这里会问,哪为什么右翼德力格尔那边就能指挥动原本终于巴雅尔的部队呢?很简单,这是因为德力格尔在部族之中的威望很高,要不然也不会被乌丹王和巴雅尔二人联手打压了,在这种战场之上,指挥官的威信将决定你命令传达效果的通畅性,哪怕巴雅尔的哪些属下心中不愿意,但是在德力格尔的积威之下,也只能忍气吞声的服从命令。但是巴雅尔不同,这个人除了吃喝玩乐之外,就一无是处,平日里也没有什么威望,所以他很难指挥的了德力格尔手下的骄兵悍将,也是实属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