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节 战前会议 (第3/3页)
军绝对不敢占据草原,因为那样会侵害了其他蒙古族的利益,必然遭到群起攻击的下场,所以最终只能乖乖退回去。但是如果自己的王位被人夺去,恐怕最后自己这个乌丹王的结果就相当悲惨了,你就是想囚禁苟活都是不可能的,死绝对是唯一的出路。
因此,从内心深处来说,乌丹王对于内部的提防,更加要高过外部。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知道之下,他想出来让巴雅尔、德力格尔的队伍一部分精锐队伍互相调换的决定。这样想来在战争之中,他们二人原本就是对头,互相掌控了对方的部队之后,怎么可能不借机清洗,惩戒一番呢,这样他这个王坐在中间,进行调解,左右逢源,既能够将某些忠于这两个儿子的将领清除出去,又可以坐收渔翁之利,等到两边斗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借口战争来临,将所有的军权全部收归自己所有,掌控起来,如此今后的王位必然稳若磐石
所以自然,贡嘎这种平日里同德力格尔走的近的属下第一个倒霉,巴雅尔恨不得对方死的越多越好,手下的力量被削弱的更多,他躲在被窝里都会偷笑,又哪里会管对方的生与死,活着又或是不活着呢?至于青年军么,呵呵,自己不是人数比对方多处数倍么?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好担心的,想来最终胜利一定是属于科尔沁的。
倒是王位的争夺么,绝对不能允许半点忽视。要知道,哪怕就是他巴雅尔秉正持公,那又如何?你能担保德力格尔哪小子能够对自己的手下高抬贵手不成?既然如此,还不如先下手为强,主动削弱对方的势力,不管如何两方能够达成一种均衡的态势,日后王位总还是有希望的,还是有主动争夺的力量和基础。
要不然,一旦让对手独大之后,自己就没有了出路,到了那个时候,失败者的下场恐怕不仅仅是失败,性命、家族、甚至是亲朋好友都要受到株连,如此,你叫巴雅尔怎么可能面对德力格尔的属下保持一颗淡定的心呢?肯定是不惜一切打击对方的势力为第一要素么。
在这种状况延续之下,整个科尔沁部落在出征的初期,就陷入了一种莫名的情绪之中,有分裂,有对立,有清洗,有仇恨,就是没有同生共死,一致对外的士气,而这股气氛让整个军中涂抹上了一层阴影的色彩,这不能不让人感叹,对于强大的势力来说,内部的分裂永远是最先促使整个集体崩溃的先决条件。
与之相反,青年军行进了八十里之后,扎营下来,召开了第一次前指作战会议。如果用现代某党的大会所言,这次的会议是光辉的,是伟大的,是具有前瞻性的,同时也是和谐的,与时俱进的,代表着正确路线的会议。(就是哪即将召开的大会,大家懂的)
当然伟光正不是这次前指会议的主要宗旨,而是具体详细划分了作战任务,进行了作战部署,并且针对敌人的作战思路,模拟出了几套不完整的方案,再进行沙盘推演,而一众将军们更多的是听,是思考,这次前指作战会议的主角也不是过往的龙致远主持,而是青年军的参谋部主持,由他们提出方案,做出各种假设和推演,其将军们则是根据自己属下的实际情况做出问询和质疑,对各种战术作业提出辅助的建设性意见,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这种作战思路和方式,让在一边仔细观察的李雨柔、李重山二人看的目瞪口呆。一个个年轻的参谋唱主角,这还要大帅干什么?这也太没有上位者的尊严了吧,要是在李家军中,恐怕像青年军参谋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角色,估摸着没两下要么被自己的爷爷踢出军队体系,要么就被直接砍了脑袋,以示帅威,没有统帅威严的军队,如何做到令行禁止呢?而没有办法做到令行禁止的部队,又怎么可能打赢打仗?
要知道,从小对他们进行的战争概念的灌输,就是战争就是用最少的死人,去换去敌人最大死人,而夺取最终的胜利。人性都是自私的,既然要死人,就涉及到生存的本能,没有人希望自己去死,总是希望别人比自己先死;
如此没有了严酷的军法,没有了统帅的威势,怎么能压服别人去冲杀,去迎接死亡呢?如此真要和敌人死斗起来,又怎么能够保持军队的坚定和一往无前的气势呢?这点让从小受大明传统军事教育出身,家学渊源的李雨柔、李重山二人想破头也想不通其中的道理。
他们偷眼向龙致远看去,这位年轻轻就掌握了数万兵力的统帅,对眼前这种局面并没有什么不满的面色,只是不停的拿一只铅笔在纸上面写着些什么,不时抬头看一看沙盘,又或是军中将领们的反应,眼中睿智的神光不时闪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