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节 收编与分裂 (第2/3页)
钱。再加上龙天羽的老巢木鲁罕,所在的地区乃是嫩江平原地广人稀,有大量的未耕种,未开发的土地资源,所以这也是他能够以军功授田的根本体系,至于军功授田之后,谁来耕种的问题,自然是由每年从野人女真哪里掠夺来的奴隶进行耕种,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多细节,龙天羽也不想过早的同刘泽说清楚,等回到了辽东,有待他自己去观察,去思考。
看着刘泽有些落寂的背影,步履蹒跚的向着篝火之处走去,地上的背影在火光的衬托之下拖得老长,龙天羽很是理解刘泽这个时候的心情,就如同他理解当初杀努尔哈赤俘获的军师张聿华一样。这些大明的落魄文人,总是寄希望于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想找个好的主家投靠,能够延续自己的功名利禄之心,这也正常,要不然为什么每年朝廷的科举会有那么多人投身其中,就是因为一朝鱼跃龙门,会给自己,给身后的家族带来极其庞大的利益。但当这些所谓学习了屠龙术的文人,与龙天羽身后的组织体系有所接触,他们就会发现这个组织与平日里所碰到的其他组织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个组织强调的是整体,而不是个人的所谓计谋之类的能力,让这些人对以往自己学习的文化知识所寄予的期望值大大下降,这也就是刘泽和张聿华会失落的原因。但是龙天羽并没有想要改变这种现状的心思,在于他的看法来说,如果一个人,不能够得到集体的认同,不能够有一种忍耐的心态看待自己的处境,那么这种人才就算有才能也将对集体来说是有害的,忍耐是一名人才所必须拥有的要素。当然让这种大明文人的期望值落空对于龙天羽来说,在短期只能很难聚拢到大量的人才,但是从长期看,他能够自己培养出一批,再从外引进一批,如此糅合在一起,才能将这个时代的人才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更何况对于龙天羽来说,自己的母亲已经用了十多年打造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可以说昌盛号有今天,青年军有今天,完全收益于这个教育体系的形成,因此龙天羽绝对不会因为某些大明文人的个人因素,而去改变这个教育体系,他宁愿吸收人才慢一些,也要让这些人才真正感受到对于自己这个组织的归属感,至于那些不认同这个集体做法的人,哪怕他再有经天纬地之才,龙天羽也不会吸收进来,这是原则问题。
至于刘泽么,呵呵,龙天羽根本不用担心这位戚家军原本的第一谋士会有任何的其他想法,是,也许他的心思里面会有不爽,但是纵观此人的性格,龙天羽可以断定,他并不是一位冲动的人,谋定而动是他的性格,更何况就眼下的情况来看,在这位刘泽由于身上打着太深的戚家军的印记,导致他不可能有其他的出路,一名聪明人,自然能够明白自己的位置在什么地方,他很快就能想通这个道理的,龙天羽相信,在自己的组织体系之中,只要你有本事,很快就能脱颖而出,毕竟不管是昌盛号,还是青年军,都是比较小的体系,想要冒头并不是那么难的事情,尤其是在如今这个多事之秋,更是这些人才发挥的场所。
当然话虽然这么说,人么,毕竟是天下最复杂,最难控制的因素,龙天羽对于刘泽的选择也是带着几分不肯定因素的。可事实证明,聪明人之所以聪明,是因为他们的选择往往是最明智的,对眼下局面最有好处的。这番话语之后,刘泽虽然有可能一时间想不通,但随后的动作证明刘泽已经完全明白了自己的状况,再用行动积极表现自己的存在价值。在刘泽的劝说之下,戚家军的将士大部分投入到了龙天羽的麾下,只有寥寥数人拿着路费返乡,就连马涛、宋老九,董飞这些高级将领也没有丝毫犹豫的加入了进来,其实这点让龙天羽并没有想到,要知道普通的士卒加入到自己的组织架构中来,这很正常,因为在眼前这个时代,再没有一支军队能给自己士卒带来如此强大的利益制度,可马涛、宋老九、董飞这三个人的加入就让龙天羽感到疑惑,是没有出路么,在龙天羽看来并不是如此,以这三个人的资历,能力,到任何一个地方去任职都是手到擒来的事情,虽然戚家军在这个年代受到了排挤,但人才到什么地方都是人才,更何况在军中还有很多同情戚家军的将领在,别的不说,如果这三个人直接投奔辽东的李成梁,绝对会得到重用的。而到了青年军之中一切都要重新开始,由将军变为士卒,所有的归零,这些人能够得到些什么?带着这种疑问,龙天羽去和刘泽聊了聊,刘泽狠简单明了的告诉他,这三位看重的并不是名誉地位,而是戚家军这些弟兄们的归属到底能够安置的如何,是不是正如刘泽所说的那么美好,如此一说,龙天羽理解了,也是,戚家军的战无不胜,很大程度上是同这种袍泽之间的坚固友谊是无法分开的,不过不管怎么样,只要人能留下就是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