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六十二节 整合也是种力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百六十二节 整合也是种力量 (第3/3页)

面都有倭人的身影,而擒获了倭人之后,从倭人的供述里面,发现倭人有侵袭朝鲜的意图,朝鲜是什么地方,哪是大明的藩属之国,是真正的小弟,从文化到国王的树立都要得到大明的认可,而且朝鲜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一旦倭人要是侵占了朝鲜,恐怕下一步就是大明王朝自己了。所以看到一方主管被御史参与倭寇勾连,这让内阁大臣们都非常吃惊,却又不得不重视,毕竟山东、辽东的海防都与登州水营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么一个关键位置上要是卖国通敌,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于是,申时行等一干阁老们可不敢怠慢,带着折子进宫直面皇上,商议如何处理这件事情。万历帝当下很快就有了明确的答复,不管事情真假,鉴于事态严重,先要让东厂的人立刻下去,控制刘昆,令其停职待勘,另一方面把刘昆在京的家属全部同样监控起来,避免逃走,也就是大明特色的双规,在规定的地点,规定的时间交代问题,不过大明朝可没有什么人权法,一人犯罪全家牵连,你双规了,你们家人也要双规。

    至于事情的真相如何,刘昆有罪还是没有罪,由朝廷派出专职的特使前去勘察待定。内阁阁老们这时候还没有回过味来,因为毕竟刘昆的位置确实是危险,如果敌人从海上直接登陆山东,哪将会威胁京师,那时候恐怕整个大明都会震动,因此无论自己有什么理由都必须同意这个意见,这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也就是光明正大之下的阳谋,没有人能说出什么。自然这里面能够做手脚的是去勘察刘昆的人选,在大明朝法制极度不健全的年代,一个人,尤其是一位官员有罪还是没有罪,哪还不是由着人说么,领导说他有罪他自然就有了罪,不但有还是罪大恶极,而且全家该死,反之领导说他没罪,他就是有罪哪也自然是轻罪,甚至只是错误,不是罪行,可以戴罪立功,保外就医嘛。所以阁老中的有心人自然清楚刘昆对于南方势力的意义,再加上平日里没有少拿刘昆的孝敬,自然就有了保刘昆的打算,想要让自己人去争当刘昆调查工作组的头头。于是阁老们们同意了皇帝的意见,要派工作组下去审查刘昆,接着万历皇帝又提出要求现场办公,对于突发事情,特情特处,阁老们又同意了这个说法,当着皇帝陛下的面票拟出旨意由秉笔太监盖上皇帝大印,很快阁老们就后悔了自己这个决定,恍然大悟起来。就在他们准备讨论由谁去领导组建调查组的时候,突然接到皇帝陛下的通知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强、刑部侍郎周凯旋已经同东厂侍卫一道,在秘密前往登州的路途之上了。这个消息让一众阁老们都有些膛目结舌,不知所措,很明显这是一起有预谋的,有目的的政治事件,它表面上是针对刘昆,可实际上恐怕就是朝着内阁来的。

    前面曾经说过自张居正领导内阁以来,内阁的权柄达到了鼎盛时期,皇帝陛下不通过他们去调派官员出京公干,这是对于内阁大臣们**裸的不信任,和在某种意义上的否定。这件事情可不是小事,弄不好是要倒阁的,大家伙儿的政治生命就有可能因为这件事情而完蛋。可就算阁老们知道了后果的严重性,因为消息来的太突然,让一众阁老们没有丝毫的心里准备,大家只能面面相觑,沉默来抗议皇帝的举动。更何况从派到登州调查刘昆的工作组领导组成情况来看,这件事情的内情恐怕没有这么简单,王强是太后的亲近人选,周凯旋则是郑贵妃的党羽,这两位选择在一起,让事情更加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到底是什么样机遇和诱因,让原本矛盾重重的后党同妃党合流去做一件事情呢?而这两人的出现,刘昆是必然倒霉无疑,不过现在内阁大臣们关心的并不是什么刘昆之流的安危,而是从万历帝这方面看,帝党明显也同意了这样一种举措,这就更让内阁大臣们猜不透里面的文章了。

    不过阁老们能在宦海沉浮多年,自然都是精滑得出了油的人物。既然自己目前看不透里面的缘由,那么自然不急着看透,沉默就是了。沉默的意义代表什么?代表反抗,代表不同意,包括申时行在内,对于万历帝的做法是万分不同意的,人就是这样,你要拿走我已经得到了属于自己的东西,任何人都会产生不满情绪,尤其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当然内阁现在面临的高压危机是让人无法承受的,上面有帝党、妃党、后党的压力,下面有文官集团利益的冲击,怎么办?自请退出内阁?在坐的阁老们没有一个人甘心情愿如此做,这代表自己的政治生命的断裂,尤其是在这个时期,自己要是走了,恐怕只能在江湖忧国事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