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五十六节 论分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五十六节 论分封 (第2/3页)

的不断推移,任何制度都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当年的藩王们手中的权利可不是现在的藩王们可以比拟的,各个都手握兵权,而且从自由度上面相比也比今天的藩王们要大的多。和可惜的是,大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统治地位已经非常稳固,这项制度就显露出了很多的弊病,首先,从财权到兵权都有着相应的一整套完整的体系,随着地方权利的不断扩大和财富的累积,进而开始影响和削弱了中央集权者的利益,当两者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达到顶峰的时候,自然暴力就成为了解决冲突的唯一方式,所以就有了靖难之役。而随着靖难之役的落幕,地方强权超越了中央集权的统治者最后取得了胜利。那么这种状况下,地方强势者要转变角色成为中央集权统治着,自然他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也发生了某种转变,这种角色的变化也是基于维护中央集权利益的基础之上,他自然要把削藩提到日程上来,这才有了今天形成的藩王制度,只有宗室的福利待遇,没有一丁点儿政治上的权利,这是成祖防止第二次靖难之变的发生所设计出来的一种制度。所以归根结底明初藩王制度的转变,说透了还是一个利益得不到平衡的问题,而后者成祖为了不让这种利益平衡再次被打破,就用强硬的行政手段解决这个问题,虽然使得整个国家不大可能再次出现地方割据的情况,而朱姓子弟能够保证自己血脉的延续,不自相残杀,骨肉相残;当然这也是文官集团希望的,无为而治嘛,他们并不希望在皇位更替上出现太多的过于复杂的情况,所以提出了这个迎合帝王心理的办法,但是依我看来,这办法不过是通过阉割了朱姓子孙世世代代的能力和血性换来的朝代平安罢了,更何况说这种制度不是没有弊病,而这种弊病正在显露的越来越明显。”

    说到这里龙天羽顿了顿,朱翊镠正听的专心致志,见状急声问道:“那么这同你想要做的海外分封有什么关联性呢?按照大兄你刚才的说法,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有一个利益的平衡点,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推动海外分封制度,就必须重新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这样才能成事,那么这个新的平衡点到底是什么,又怎么去找寻呢?”

    听到朱翊镠的话语,龙天羽不由得对这个孩子有些刮目相看。要知道自己是多年受过母亲的启发式教育才形成了一套思维模式,而朱翊镠在听到自己短短的这些话语之中,很快的就找了其中的关键点,这不但说明这孩子聪慧,而且说明了皇家的教育果然是非同一般的。

    拍了拍朱翊镠的肩膀,龙天羽示意他稍安勿躁,继续说道:“要想推动分封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那么我们就要更清晰的了解目前分封制度的缺陷和会对大明王朝带来什么样的弊病。首先随着时间的推移,皇族的血脉确实由于分封制度得到了延续,但皇族的规模却是不断的扩大,而朱姓子孙不能经商,不能从政,不能当兵,什么也不能做,只能做吃等死。这就导致朝廷在供养这些宗室的时候,要背负上沉重的负担,每年宗室禄米的数量更是天文数字,那么总结起来财政问题是分封的第一大问题;第二大问题就是地方不靖的问题,宗室皇族也是人,是人自然就有贪欲,因为他们总会想到要把自己的生活过的完美些,那么从某种天然意义上来说他们有着高人一等的身份和地位,也许这种地位在北京这种首善之区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到了地方,天高皇帝远哪就是另外一种意味了,这就带来了某种不安定的因素,他如何获取财富呢?有的聪明人可能会在背后指使人去经商,赚取大量的利益,但是更多的皇族子弟都把土地看成自己延续自己财富和维持奢侈生活的保障,如此一来,必然会发生大量的依仗自己皇族身份强行土地兼并获取财富的状况,而在大明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文明来说,这样的豪取掠夺,必然将产生大批的流民,人一旦无产必然无畏,自然社会将会动荡不安,冲击着大明统治秩序;第三大问题纳税,由于皇族先天的特性决定了他不需要依法纳税,那么必然许多自耕农或是富户托庇与他的门下逃避税收,这样就会导致王朝的税收短缺,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这就是目前分封制所带来的明显的弊病。”

    朱翊镠平日里所受的教育都是很正统的儒家教育,从来没有人能够同他讲述这么一番从利益出发的非常新鲜的言论,平日里老师傅们总是说君子不言利,而小人常言利,可今天从龙天羽的这番话语之中,朱翊镠得到了很多平日里没有想过的启示,此刻的他对这位便宜姐夫真的有些佩服了,果然洛姐姐没有说错,眼前的这位男子虽然其貌不扬,但是你同他说话的时候,总是能在他的话语之中得到一些与众不同的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