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节 微服出巡 (第2/3页)
,像赵家的二儿子就同英国公张元功的嫡出小女儿结亲,而常寿侯的女儿更是与嫁给了当代黔国公沐昌祚为妃,就是关西侯虽然家中没有什么亲戚同豪门大户联姻,但也是军功子弟,门生故旧遍布军界,更别提郑家如今因为郑贵妃受宠在万历帝心中的地位是多么高了,所以万万不能小看这几位的能量和手段。
迈进殿中,张诚先向万岁爷恭敬的行了礼,然后站在一边笑吟吟的看着几位勋贵大臣。万历帝这个时候情绪很是高兴,破天荒的多说了不少字句:“大伴,这几位皆是肱骨之臣,他们要打着朕的旗号去赈济被审查隔离的百姓,特意来请旨,你看如何。”
心里翻了翻白眼,皇上这话问的,你都说几位是肱骨之臣了,还问我如何,自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了,还能有第二个答案么。张诚想到这里,满脸堆笑的朝几位勋臣点头示意,然后和万历帝回禀道:“陛下圣明,心系百姓,实乃大明之福,百姓之福。几位勋贵更是胸怀社稷,不愧为首善之家,诸位的小公子更是不惜千金之躯,以身犯险,力破谋逆大案,实在是难能可贵,真是让我们这些身处朝堂之人而感到有些羞愧;皇上,依老奴看,这事情自然是做的,不但做的,而且应该大做特做,让天下人,让一干无辜受牵连的百姓都能够体验陛下的善心,沐浴皇上的恩德,绝对是件大大的好事。”
被张诚这番话语说的有些兴奋的万历帝,站了起来,开口说道:“善,更衣,去看看。”
闻听万历帝要出宫到赈济现场去实地看看,张诚心里一阵波澜,这位小祖宗这是又不知道触动了哪根神经,想出这趟幺蛾子来。他面容大变,上前劝阻说道:“皇上,万万不可动此念头,一则哪里是凶案发生的现场,必然血流成河,陛下去了有辱圣目;二则皇上乃是千金之躯,既然一种百姓都由有关衙门询问盘查,也就是说并没有完全脱离匪徒的嫌疑,万一里面混进匪徒,到时候惊了圣驾,或是伤了龙体,这可如何是好。”
说完趁着皇上不注意,张诚转头恶狠狠的盯了几位勋臣一眼,轻轻撇了撇头,意思是叫几位勋臣也开口劝阻。而几位勋臣也没有想到万历帝居然动了出宫的念头,不由得面露苦涩,讪讪的对张诚笑了笑,也开声说道:“陛下,张公公所言极是,还请陛下三思。其实不劳陛下大驾亲临,小臣等几人一定会把陛下的雨露恩德,传播给被围民众的。”
思绪了一会儿,万历帝摇了摇头说道:“怎么,郑国泰去得,杀得匪人,我去不得,我不如他?”
听到这话,张诚心里面才恍然大悟,明白皇上的心意。从小就伺候万历帝,张诚最是清楚万历帝这个人,别看他平日里也不爱运动,身形又有些痴胖,其实内心里面最是崇拜武功,别的不说,就说他借口去自己的寝陵勘察,多次率京营出京演练阵势,玩的不亦乐乎,要不是最后朝臣怕他因此抑制文臣,提高武将地位而大量上书反对,太后出面训斥,他恐怕早就学着正德皇帝的摸样领军出塞同蛮人作战去了。今天他想要出宫,一定是听说了郑国泰这小子都能够浴血杀敌,一时起了好奇、比较之心,心里面对武人的英雄情结在作祟,年轻人的热血上头,才有了想去现场一观的心思。张诚心里头着急,却知道皇上的倔脾气又上来了,这位万历爷的兴致来了,九头牛都拉不回来,就在刚才那番话,他已经拿自己同郑国泰相比,要是不让他去,可是会大发雷霆之怒,到时候谁也承受不住皇上的怒气,除非端出太后来,可请出太后确实能把皇上拦住,但自己的宠信还要不要了,到时候在皇上心里,自己变成了太后的耳目,如此就可能对自己完全失去信任感,要是没了这份信任感,自己还怎么继续当大明的内相,司礼监大太监。
想到这里,张诚决定不再多说什么。既然目前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顺着陛下的心意从安全上着手了,于是他恭敬的施礼问道:“皇上,您看要不摆出半幅銮驾出城可好,如此安全又有了保障,您又可以不用担心太多去现场看看。”
摇了摇头,万历帝走了几步来到张诚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慰藉,然后转头向后殿走去,说道:“微服,不许惊动太后,不许去现场通风报信。”随后指着站在殿中的几位勋臣接着讲道:“你们留在这里,我不回来不准回去。”
勋臣们听到皇上如此说话,知道这位大爷是不让自己去通风报信,他想观察赈济的第一手资料,心里头不由得暗暗担心,生怕自己的那帮混小子们弄出什么纰漏来,可既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