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节 皇家慈善赈济活动(2) (第3/3页)
从来不接触世事,也不忧柴忧米。但是这东厂的卫姓档头和锦衣卫的高姓总旗,可不是不通世事的主儿。他们听到龙天羽如此说话,再掂量掂量手中的银钱,脸上流露出了不敢置信的神色。要说刚开始的时候,胡千户点了他们二人前来,对于二人来说还是不甘不愿的。很简单的道理,因为跟着这些富贵公子哥们玩什么赈济,用屁股想也知道没有什么油水捞不说,估计还要受不少闲气。在来的路上二人在心里不知道把勋贵子弟的祖宗八代都骂了个遍,却又不敢流露出什么神色,还要满脸堆笑讨好的摸样。这些社会底层的小吏们最是能察言观色,见风使舵,他们亲眼目睹胡千户如此强势的权力人物,对郑国泰也是客客气气的不敢有丝毫怠慢,自己又能算得上哪颗葱蒜,只得暗叹自己运气不好,倒霉晦气,眼巴巴的看着别的弟兄在这次行动中捞个盘满钵满,高兴开怀,而自己连口汤都喝不上。
可没成想,来到里面之后,这位黑皮公子,对自己客气有加不说,而且上来就是二十两银子的手笔,真是让人惊喜交加。各位看官可能要问,这二人又没有称,古代的银子上又不会标注银两的重量,他们怎么一过手就知道有多少两呢。说透了就是熟能生巧的技能罢了,这些小吏天天钻到钱眼里面去了,这是他们求生的本领之一,又怎么会不厉害呢,就别说他们,在现代生活中有不少人都有这种本事,卖菜的随手一拿就能有一斤,卖肉的任意一刀就能切出三两,也就是因为他们的摸得久了,按卖油翁的话说,无他,唯手熟耳。
又有些离题了,书归正传。两位高头、卫头如此高兴是有原因的,前面我就曾今提过大明的物价指数并没有很多小说里面描述的那么高,在万历年间,日常生活里面一石米大概是一两三、四钱左右,如果说丰年的时候还要更加便宜,七八钱银子一石的情况也是有的。而在京城由于人口众多,所以物价指数要高于其他地方,一石米的价钱大概在一两七、八左右,这二十两银子就是十石米,而总旗同档头每个月的银钱不过二两银钱,还没有实数发放,一般都是用米粮,布匹抵充,只有逢年过节才有可能发些不足成色的杂银,可不是他们拿在手中的这种分量十足,成色上等的雪花银。要说小吏们如此低廉的薪水,说实话,你叫这些小吏们怎么可能不去贪夺,他们也有儿女,也要生活呢,难道真的同当今社会五六十年代的人一样,只讲奉献不讲回报么,他们可没有那么高的情操和道德。二十两银子等于他们足足近十个月的工资,而相比之下,就算去盘剥外面的百姓,一人也最多落袋四、五两银钱罢了,大头自然是官员拿去,他们吃肉,自己喝点汤而已;可没曾想来了这里一趟居然弄到了四五倍的犒赏,还有话流露出来,如果后干的好,后面依然有所奖赏,这不的不大大调动了两个人的积极性,正待开口表决心,流露出一副热血上头的摸样;接着又被龙天羽的另一段话狠狠的打击了一番,让二人只会咽口水,有种膛目结舌的感觉。
不是别的,正是那番在这里执勤的所有兵丁人人有银钱,每天有肉吃,还是敞开吃喝。这番话语让高头、卫头感觉到自己平日里见过的富户都是穷光蛋,这些勋贵之家果然是钟鸣鼎食的大富人家,非寻常人家能够媲美。在大明朝别说每个月吃次肉,寻常百姓家里面,能够有三个月或是一年几个重大的节日的时候吃上口肉,平日里能够混个肚饱,这种人家就可以称的上是殷实人家。别看古代的地主好像咱们提起来就是金满屋,银满仓,天天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可惜这都是虚幻的想法,明朝的生产力水平只有这么低下,你叫他们如何能够天天吃的起肉呢,就算咱们现代解放前的状况也是一样,其实到七八十年代也差不多,一年包饺子,吃肉,穿新衣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实现,直到咱们九十年代中后期,大家的物质生活丰富了起来,都有钱了,这才改变了生活的状态,想吃肉就吃肉,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大明朝的地主这些恒产阶级都是这种状况,就更别提这些吃皇粮的最底层的当兵的了,就连总旗,档头这种人家靠着灰色收入的积攒,也不可能顿顿有肉,餐餐富贵。底层兵丁每个月关响,都要被当官的吃掉一部分份额,发到自己手上不过是粗粮一袋,布料半匹而已,在北京这种生活指数相当高的地方,这点儿收入养家糊口也是极为艰难的,底层校尉兵丁们因为病痛,灾害借高利贷无力偿还,卖儿卖女的事情也是不鲜,比比皆是。更别提吃肉了,有些兵丁可能四五年都没有吃过肉,或是闻过肉味,这也就是东厂档头卫头和锦衣卫总旗高头瞠目结舌,被这番大手笔震惊的说不出话来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