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密救 (第2/3页)
“是啊(更新最快)机会只会垂青有准备的人我该怎么办呢?三万多人啊这该是一个多么大的一笔生意啊如果皮鞋的生意做成了以后别的生意不也就滚滚而来了么?军中的武装带等各种均需用品这都是潜在的生意啊。”
犹太人的精明这时候体现出来了斯蒂芬断然道:“将军阁下我将免费向您提供一百双皮鞋让您和您这些手下试穿。”
沈从云等的就是这个刚才的对话过程其实也是对斯蒂芬的一个考察过程。如果斯蒂芬连这一点魄力都没有沈从云会立刻请他滚蛋这一点都做不到的人以后怎么合作?沈从云需要的是一个长期的合作者。
沈从云的考验其实也才开始脸上自然不会有太高兴的反应甚至还露出为难的样子很勉强的说道:“这还是可以考虑的。”
“那好我这就回去准备样品再见了将军阁下。”
“再见!”
简单的握手后斯蒂芬急忙走了。斯蒂芬前脚离开盛小七急急忙忙的就进来了手上拿着一份电报道:“老爷电报局转来一封急电上海郑老爷来的。”
“哦?”沈从云接过电报拆开一看顿时满头的汗珠开始往下落。自己疏忽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当代的交通运输的落后问题。
“因运费太甚搁浅!日商有合作之意胡危。酌处。”电报上就这么一行字。却犹如晴天霹雳一般震的沈从云脑子一下全乱了。
记忆中二战的时候德国人地铁矿主要来源是瑞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庞大地运费开支导致了德国方面对越南的铁矿没有吸引力这是再正常不过了。
怎么办?从德国引进设备?钱从哪里来?越南规划中炼钢厂、军工场都指望着德国的技术和资金。现在看来希望渺茫了。沈从云从越南刮地一点家底已经给了三百万给郑观应剩下的还要用来采购军需展基础建设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银子的。哪来的银子从德国引进设备的技术?
该怎么办?美好地远景规划要实现开始真是举步维
盛小七见沈从云这番模样吓的不轻急忙上前扶着沈从云。关切的问:“老爷您没事吧?”
沈从云摇头苦笑道:“我没事只是需要静一静你先下去吧。”
安静的一个人坐了一会。沈从云整理了一番思路摆在面前的吸引德国的资金和技术的问题。很明显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问题。电报里另一个问题倒是迫在眉睫。
那就是胡雪岩地问题!
胡雪岩果真如历史上一样在生丝的问题上向洋人叫板了最后的结果是破产这就是一代财神的悲剧结局。胡雪岩地悲剧并不是单一的现象而是一个时代民族资产阶级在外国资产阶级地联合打击下的必然结果。
―
沈从云明知道结果自然不能坐视不救。虽然历史上胡雪岩是左宗棠死后倒霉的现在左宗棠虽然没死可是胡雪岩已经惹怒了洋人在生丝的买卖上亏损了一千万两白银。(注:1882年胡雪岩斥资两才上海办蚕丝厂高价收购蚕丝试图垄断该产业遭洋人联合抵制因海关把持在洋人手上蚕丝无法外运次年被迫贱卖亏银一千万两。)
胡雪岩的倒闭原因是资金链断裂这时候只要有人将大笔的资金存入阜康钱庄让胡雪岩喘一口气在已经改变的历史上左宗棠这个靠山还在以胡雪岩的本事翻身不难。
沈从云在越南刮地皮刮了一千万两三百万给了郑观应自己花了近百万留了一点在越南现在手头上还有五百万。
既然要救胡雪岩自然不能有丝毫的迟疑沈从云立刻领着盛小七带上两个护卫出了门直奔电报局。
沈从云给郑观应的回电如下:“兄来越南面谈招商事宜另胡之事密救之。”
郑观应接到电报会立刻把钱存进阜康!沈从云从电报局出来立刻走进一家钱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