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拾章 再回瓦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拾章 再回瓦罕 (第3/3页)

漠,仅有极少量的耕地,那里的居民基本上靠天吃饭;瓦罕走廊南部的山麓地带零星分布着一些高山牧场,雨季时易遭山洪袭击。实际上,整个瓦罕走廊是阿富汗最为贫瘠的地区。

    历史上曾是中国属地

    历史上,瓦罕走廊曾属中国管辖。19世纪末,由于沙俄的侵略扩张,中俄两国曾在包括瓦罕走廊在内的整个帕米尔高原生争端。与此同时,俄英两大帝国由于在中亚争夺势力范围,也不断在阿富汗地区生冲突。为避免进一步的冲突,1895年3月11日,英俄抛开了两个最重要的当事国中国与阿富汗,签订了《关于帕米尔地区势力范围的协议》,不但划定两国在帕米尔的势力分界线,而且将兴都库什山北麓与帕米尔南缘之间的狭长地带划作两国间的“隔离带”,即“缓冲地带”。1963年11月,中阿两国通过签订《边界条约》,正式将两国在瓦罕走廊的边界线法律化、明确化。依照该协议,两国边界线南起海拔563o米的雪峰,北至海拔5698米的克克拉去考勒雪峰。

    名副其实的“隔离带”

    由于地处僻远,生存环境恶劣,因此尽管阿富汗长期动荡不宁,瓦罕走廊却一直保持着相对的平静。9o年代中期以来,虽然塔利班控制着阿9o%以上的国土,但瓦罕走廊一直由北方联盟(主要是实力最强的塔吉克族武装)控制,它远离阿富汗战火,因此不存在难民问题。

    瓦罕走廊与中国新疆的塔什库尔干基本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交通联系与人员往来,属于名副其实的“隔离带”。中阿边境两侧生活着不同的民族,中方为塔吉克族,阿方主要为吉尔吉斯族,双方居民语言习俗都有差异。两国边界线基本沿穆斯塔格山脉分水岭蜿蜒而行,各大山口通道海拔较高,几乎均为四五千米左右,而且每年除6、7、8三个月外,均为大雪封山期。另外,中阿接壤的边境地区基本上都是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地势复杂,气候恶劣,不宜人类生存。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