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章 我的家乡阿富汗瓦罕走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2章 我的家乡阿富汗瓦罕走廊 (第3/3页)

瓦罕走廊,感受警军民三重立体安全网

    就在环球网记者团奔赴新疆之前一周,瓦罕走廊里突降大雪,封住了进山的道路,当地驻军用推土机对道路进行了疏通,但山上的具体情况仍不是很清楚,塔县的同志警告我们如果强行进入,车可能会困在路上。但我们还是下定决心按照原计划进山。5月1日,环球网报道团在塔县宣传部李久平副部长和喀什地委外宣办的美女古丽的陪同下,正式开始了探访中国西北军事禁区--瓦罕走廊的旅程。为了赶时间,我们的车队一大早便从塔什库尔干县城出,沿314国道向南驶去。314国道是连接中国和巴基斯坦的重要交通干线,路面情况保持得不错,前半程就像是一次轻松地出游,报道团一边欣赏路边的美丽风景,一边为即将开始的探险养精蓄锐。当行至距塔县6o公里处左右,车队顺着一条砂石路向西边拐去,我们的两辆丰田沙漠王高行驶在空旷的戈壁滩上,拉起了长长的“尾烟”,颇有种巴黎-达喀尔拉力赛的感觉。1o分钟后,车队驶过公主堡所在的克孜库尔干山,正式跨进了瓦罕走廊的入口。初入瓦罕走廊,一切都是那么新鲜,这里的地势并不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崎岖狭窄,走廊宽度约在两三公里左右,地势比较平缓,砂石路面也相对平整。车队前行约1o公里,走廊的宽度骤然收窄。在这个瓦罕走廊的咽喉之处,前方路上出现一根挂着蓝底白字圆形牌子的栏杆,上面写着“边防检查”。栏杆旁边便是排依克边防派出所,这里是瓦罕走廊内最后一个边防派出所,走廊深处的防务由解放军边防部队接管,因此这里也是普通游客能够进入瓦罕走廊的最远距离,如果还想深入走廊,就必须在这里获得派出所的批准,不过通行批准原则上对非走廊内牧民是不开放的,而走廊内的定居和流动牧民总数不过也就2ooo多人。

    趁着等待的时间,记者找到了派出所的谭鹏飞指导员,后者向环球网记者介绍了这个派出所以及辖区的整体情况。这个派出所海拔39oo米,成立于195o年,辖区面积25oo平方公里。目前派出所由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5个民族的武警战士组成,实行24小时值班。与外界渲染的廊紧张局势不同,在谭鹏飞的介绍中,瓦罕走廊其实是个安全与安静的地区。据他介绍,得益于融洽警军民关系,派出所成立近6o年来,几乎没有人能成功的从瓦罕走廊偷越边境,派出所辖区内也没有生过恶性案件。走廊内的塔吉克牧民踊跃争当巡边员,自觉地维护着国家边界安全。瓦罕走廊内共有4o余个可以直通外国的山口,除了边防驻军、武警部队的巡逻外,每个山口都有忠诚的塔吉克巡边员日夜看守着国门。正如塔县宣传部陈久平副部长所言,“每一顶塔吉克帐篷都是一个边防哨所,每一个塔吉克牧民都是不带枪的边防军战士。”走廊内的牧民、派出所与边防军紧密配合,共同构筑起一道保护国家安全的防火墙。根据李久平副部长提供的资料,瓦罕走廊的驻军与牧民总共抓获9o余名试图越境的嫌疑分子,有效地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