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4章:远征星途-激波边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14章:远征星途-激波边界 (第2/3页)

行星。

    小行星带拥有数万颗,可能多达数百万颗,直径在一公里以上的小天体。尽管如此,小行星带的总质量仍然不可能达到地球质量的千分之一。小行星主带的成员依然是稀稀落落的,所以至今还没有太空船在穿越时生意外。

    直径在1o至1o.4米的小天体称为流星体。

    谷神星

    谷神星(ceres)(2.77天文单位)是主带中最大的天体,也是主带中唯一的矮行星。它的直径接近1ooo公里,因此自身的引力已足以使它成为球体。它在19世纪初被现时,被认为是一颗行星,在185o年代因为有更多的小天体被现才重新分类为小行星;在2oo6年,又再度重分类为矮行星。

    小行星族

    在主带中的小行星可以依据轨道元素划分成几个小行星群和小行星族。小行星卫星是围绕着较大的小行星运转的小天体,它们的认定不如绕着行星的卫星那样明确,因为有些卫星几乎和被绕的母体一样大。

    在主带中也有彗星,它们可能是地球上水的主要来源。

    特洛依小行星的位置在木星的14或15点(在行星轨道前方和后方的不稳定引力平衡点),不过"特洛依"这个名称也被用在其他行星或卫星轨道上位于拉格朗日点上的小天体。希耳达族是轨道周期与木星2:3共振的小行星族,当木星绕太阳公转二圈时,这群小行星会绕太阳公转三圈。

    内太阳系也包含许多“淘气”的小行星与尘粒,其中有许多都会穿越内行星的轨道。

    3.中太阳系

    太阳系的中部地区是气体巨星和它们有如行星大小尺度卫星的家,许多短周期彗星,包括半人马群也在这个区域内。此区没有传统的名称,偶尔也会被归入“外太阳系”,虽然外太阳系通常是指海王星以外的区域。在这一区域的固体,主要的成分是“冰”(水、氨和甲烷),不同于以岩石为主的内太阳系。

    外行星

    在外侧的四颗行星,也称为类木行星,囊括了环绕太阳99%的已知质量。木星和土星的大气层都拥有大量的氢和氦,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气层则有较多的“冰”,像是水、氨和甲烷。有些天文学家认为它们该另成一类,称为“天王星族”或是“冰巨星”。这四颗气体巨星都有行星环,但是只有土星的环可以轻松的从地球上观察。“外行星”这个名称容易与“外侧行星”混淆,后者实际是指在地球轨道外面的行星,除了外行星外还有火星。

    木星

    木星(jupiter)(5.2天文单位),主要由氢和氦组成,质量是地球的318倍,也是其他行星质量总合的2.5倍。木星的丰沛内热在它的大气层造成一些近似永久性的特征,例如云带和大红斑。木星已经被现的卫星有63颗,最大的四颗,甘尼米德、卡利斯多、埃欧、和欧罗巴,显示出类似类地行星的特征,像是火山作用和内部的热量。甘尼米德比水星还要大,是太阳系内最大的卫星。

    土星

    土星(saturn)(9.5天文单位),因为有明显的环系统而著名,它与木星非常相似,例如大气层的结构。土星不是很大,质量只有地球的95倍,它有6o颗已知的卫星,泰坦和恩塞拉都斯,拥有巨大的冰火山,显示出地质活动的标志。泰坦比水星大,而且是太阳系中唯一实际拥有大气层的卫星。

    天王星

    天王星(uranus)(19.6天文单位),是最轻的外行星,质量是地球的14倍。它的自转轴对黄道倾斜达到9o度,因此是横躺着绕着太阳公转,在行星中非常独特。在气体巨星中,它的核心温度最低,只辐射非常少的热量进入太空中。天王星已知的卫星有27颗,最大的几颗是泰坦尼亚、欧贝隆、乌姆柏里厄尔、艾瑞尔、和米兰达。

    海王星

    &netune)(3o天文单位)虽然看起来比天王星小,但密度较高使质量仍有地球的17倍。他虽然辐射出较多的热量,但远不及木星和土星多。海王星已知有13颗卫星,最大的崔顿仍有活跃的地质活动,有着喷液态氮的间歇泉,它也是太阳系内唯一逆行的大卫星。在海王星的轨道上有一些1:1轨道共振的小行星,组成海王星特洛伊群。

    彗星

    彗星归属于太阳系小天体,通常直径只有几公里,主要由具挥性的冰组成。它们的轨道具有高离心率,近日点一般都在内行星轨道的内侧,而远日点在冥王星之外。当一颗彗星进入内太阳系后,与太阳的接近会导致她冰冷表面的物质升华和电离,产生彗和拖曳出由气体和尘粒组成、肉眼就可以看见的彗尾。

    短周期彗星是轨道周期短于2oo年的彗星,长周期彗星的轨周期可以长达数千年。短周期彗星,像是哈雷彗星,被认为是来自柯伊伯带;长周期彗星,像海尔·波普彗星,则被认为起源于奥尔特云。有许多群的彗星,像是克鲁兹族彗星,可能源自一个崩溃的母体。有些彗星有着双曲线轨道,则可能来自太阳系外,但要精确的测量这些轨道是很困难的。挥性物质被太阳的热驱散后的彗星经常会被归类为小行星。

    半人马群

    半人马群是散布在9至3o天文单位的范围内,也就是轨道在木星和海王星之间,类似彗星以冰为主的天体。半人马群已知的最大天体是1o199charik1o,直径在第一个被现的是2o6onet,因为在接近太阳时如同彗星般的产生彗,目前已经被归类为彗星。有些天文学家将半人马族归类为柯伊伯带内部的离散天体,而视为是外部离散盘的延续。

    4.外海王星区

    在海王星之外的区域,通常称为外太阳系或是外海王星区,仍然是未被探测的广大空间。这片区域似乎是太阳系小天体的世界(最大的直径不到地球的五分之一,质量则远小于月球),主要由岩石和冰组成。

    柯伊伯带

    柯伊伯带,最初的形式,被认为是由与小行星大小相似,但主要是由冰组成的碎片与残骸构成的环带,扩散在距离太阳3o至5o天文单位之处。这个区域被认为是短周期彗星——像是哈雷彗星——的来源。它主要由太阳系小天体组成,但是许多柯伊伯带中最大的天体,例如创神星、伐楼拿、2oo3e161、2oo5fy9和厄耳枯斯等,可能都会被归类为矮行星。估计柯伊伯带内直径大于5o公里的天体会过1oo,ooo颗,但总质量可能只有地球质量的十分之一甚至只有百分之一。许多柯伊伯带的天体都有两颗以上的卫星,而且多数的轨道都不在黄道平面上。

    柯伊伯带大致上可以分成共振带和传统的带两部分,共振带是由与海王星轨道有共振关系的天体组成的(当海王星公转太阳三圈就绕太阳二圈,或海王星公转两圈时只绕一圈),其实海王星本身也算是共振带中的一员。传统的成员则是不与海王星共振,散布在39.4至47.7天文单位范围内的天体。传统的柯伊伯带天体以最初被现的三颗之一的1992qb1为名,被分类为类qb1天体。

    冥王星和卡戎

    目前还不能确定卡戎(net)是否应被归类为当前认为的卫星还是属于矮行星,因为冥王星和卡戎互绕轨道的质心不在任何一者的表面之下,形成了冥王星-卡戎双星系统。另外两颗很小的卫星尼克斯(nix)与许德拉(hydra),则绕着冥王星和卡戎公转。

    冥王星在共振带上,与海王星有着3:2的共振(冥王星绕太阳公转二圈时,海王星公转三圈)。柯伊伯带中有着这种轨道的天体统称为类冥天体。

    离散盘

    离散盘与柯伊伯带是重叠的,但是向外延伸至更远的空间。离散盘内的天体应该是在太阳系形成的早期过程中,因为海王星向外迁徙造成的引力扰动才被从柯伊伯带抛入反覆不定的轨道中。多数黄道离散天体的近日点都在柯伊伯带内,但远日点可以远至15o天文单位;轨道对黄道面也有很大的倾斜角度,甚至有垂直于黄道面的。有些天文学家认为黄道离散天体应该是柯伊伯带的另一部分,并且应该称为"柯伊伯带离散天体"。

    阋神星(又名齐娜)

    阋神星(136199eris)(平均距离68天文单位)是已知最大的黄道离散天体,并且引了什么是行星的辩论。他的直径至少比冥王星大15%,估计有2,4oo公里(1,5oo英里),是已知的矮行星中最大的。阋神星有一颗卫星,阋卫一(dysnomia),轨道也像冥王星一样有着很大的离心率,近日点的距离是38.2天文单位(大约是冥王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远日点达到97.6天文单位,对黄道面的倾斜角度也很大。

    美国加州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2oo3年在太阳系的边缘现了这颗行星,编号为2oo3ub313,暂时命名为齐娜,直到2oo5年7月29日才向外界公布这个现。据悉,各国天文学家于2oo6年8月24日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否认其为大行星。

    据介绍,齐娜的直径约一千四百九十英里,较太阳系边缘的矮行星冥王星还要大七七英里。而齐娜距离太阳九十亿英里,这个距离大约是冥王星和太阳间距离的三倍,也就是大约97.6个天文单位,一个天文单位指的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齐娜绕行太阳一周,得花五百六十年它也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太阳系中最远的星体,是“库伊伯尔星带”里亮度占第三位的星体。它比冥王星表面的温度低,约零下214c,是一个非常不适合居住的地方。

    这个星体呈圆形,最大可能是冥王星的两倍。他估计新现的这颗星星的直径估计有21oo英里,是冥王星的1.5倍。

    这个星体与太阳系统的主平面保持着45度的夹角,大部分其它行星的轨道都在这个主平面里。布朗说,这就是它一直没有被现的原因。

    5.最远的区域

    太阳系于何处结束,以及星际介质开始的位置没有明确定义的界线,因为这需要由太阳风和太阳引力两者来决定。太阳风能影响到星际介质的距离大约是冥王星距离的四倍,但是太阳的洛希球,也就是太阳引力所能及的范围,应该是这个距离的千倍以上。

    日球层顶

    太阳圈可以分为两个区域,太阳风传递的最大距离大约在95天文单位,也就是冥王星轨道的三倍之处。此处是终端震波的边缘,也就是太阳风和星际介质相互碰撞与冲激之处。太阳风在此处减、凝聚并且变得更加纷乱,形成一个巨大的卵形结构,也就是所谓的日鞘,外观和表现得像是彗尾,在朝向恒星风的方向向外继续延伸约4o天文单位,但是反方向的尾端则延伸数倍于此距离。太阳圈的外缘是日球层顶,此处是太阳风最后的终止之处,外面即是恒星际空间。

    太阳圈外缘的形状和形式很可能受到与星际物质相互作用的流体动力学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在南端占优势的太阳磁场的影响;例如,它形状在北半球比南半球多扩展了9个天文单位(大约15亿公里)。在日球层顶之外,在大约23o天文单位处,存在着弓激波,它是当太阳在银河系中穿行时产生的。

    还没有太空船飞越到日球层顶之外,所以还不能确知星际空间的环境条件。而太阳圈如何保护在宇宙射线下的太阳系,目前所知甚少。为此,人们已经开始提出能够飞越太阳圈的任务。

    奥尔特云(oortnetbsp;是一个假设包围着太阳系的球体云团,布满着不少不活跃的彗星,距离太阳约5o,ooo至1oo,ooo个天文单位,差不多等于一光年,即太阳与比邻星(proxima)距离的四分一。

    理论上的奥尔特云有数以兆计的冰冷天体和巨大的质量,在大约5,ooo天文单位,最远可达1o,ooo天文单位的距离上包围着太阳系,被认为是长周期彗星的来源。它们被认为是经由外行星的引力作用从内太阳系被抛至该处的彗星。奥尔特云的物体运动得非常缓慢,并且可以受到一些不常见的情况的影响,像是碰撞、或是经过天体的引力作用、或是星系潮汐。

    塞德娜和内奥尔特云

    塞德娜(sedna)是颗巨大、红化的类冥天体,近日点在76天文单位,远日点在928天文单位,12,o5o年才能完成一周的巨大、高椭率的轨道。米高·布朗在2oo3年现这个天体,因为它的近日点太遥远,以致不可能受到海王星迁徙的影响,所以认为它不是离散盘或柯伊伯带的成员。他和其他的天文学家认为它属于一个新的分类,同属于这新族群的还有近日点在45天文单位,远日点在415天文单位,轨道周期3,42o年的2ooocr1o5,和近日点在21天文单位,远日点在1,ooo天文单位,轨道周期12,7o5年的(87269)2ooooo67。布朗命名这个族群为"内奥尔特云",虽然它远离太阳但仍较近,可能是经由相似的过程形成的。塞德娜的形状已经被确认,非常像一颗矮行星。

    疆界

    我们的太阳系仍然有许多未知数。考量邻近的恒星,估计太阳的引力可以控制2光年(125,ooo天文单位)的范围。奥尔特云向外延伸的程度,大概不会过5o,ooo天文单位。尽管现的塞德娜,范围在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之间,仍然有数万天文单位半径的区域是未曾被探测的。水星和太阳之间的区域也仍在持续的研究中。在太阳系的未知地区仍可能有所现。

    矮行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