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3章 地底三大帝国之地壳帝国地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3章 地底三大帝国之地壳帝国地理 (第3/3页)

等陆生植物的大量展,不仅为成煤作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如世界广泛分布的侏罗系煤层),而且也为爬行动物的展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基础。

    整个中生代,爬行动物成为当时最繁盛的脊索动物。在陆地上有食草和食肉的恐龙,在海上有鱼龙和蛇颈龙,在空中有翼龙。与此同时还出现有蜥蜴、龟、鳖、鳄鱼、蛙类和昆虫等。在海生无脊索动物中的菊石也极为昌盛。因此,有人把中生代称为恐龙时代、菊石时代或苏铁时代。但到白垩纪末,这些盛极一时的生物种类大都绝灭了,仅有一部分能残存下来。而当时已经出现但处于弱势的原始的鸟类和哺乳动物则进入了壮观的新生代;被子植物从此也欣欣向荣。

    (五)新生代

    (7千万年前―现在)

    新生代包括老第三纪、新第三纪和第四纪,是距今最近的一个代。继中生代之后,海底继续扩张,澳洲与南极洲分离东非生张裂,印度与亚欧大陆碰撞。在第三纪生强烈的地壳运动,欧洲称为新阿尔卑斯运动,亚洲称喜马拉雅运动。在古地中海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和环太平洋带形成一系列巨大的褶皱山体。在古老的地台区也生拱曲、断层等差异性升降运动,在断陷盆地中广泛育了红层。这次造山运动和伴随的海退作用,使从中生代继承下来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了显著的变化。

    从全球来看,老第三纪地表主要是温暖潮湿的气候。在强烈的造山运动之后,大气环流系统,尤其是区域性环流系统也生了变化,许多地方趋向于干冷。我国西部青藏高原的隆起,给东部季风环流系统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华南地区成为与同纬度地区不同的暖湿森林景观。在第四纪,由于温带和两极的气候进一步变冷,地球上生了大规模的冰川作用,经历了多次冰期与间冰期的变化。生物也因生境的变化而变化。

    在植物界,老第三纪以被子植物的大展为特征,植物群落由原来单调的针叶林转变为花果丰硕的常绿阔叶林。当气候趋于干冷之后,许多地方的植被生了旱生化现象。在新第三纪初出现了以单子叶草本植物为主的草原,在第四纪又出现了苔原。动物界以哺乳类的空前繁盛为特点,故新生代又称哺乳动物时代。湿热森林区繁茂的被子植物,对哺乳类的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昆虫的繁盛也与被子植物的达有关。被子植物和昆虫的广泛分布又促进了鸟类的昌盛。当草原面积扩大后,在有蹄类和啮齿类中出现了许多食草性的草原动物群,随之而来的食肉动物也增加了。

    特别重要的是在第四纪出现了人类。这是地球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人类经过复杂的展过程之后,又逐渐成为干扰、控制和改造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第四纪又被称为“灵生代”。

    地壳最厚和最薄的地方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地壳最厚的地方,厚达7o千米以上;而靠近赤道的大西洋中部海底山谷中地壳只有1.6千米厚;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东部深海沟的地壳最薄,是地球上地壳最薄的地方。

    [编辑本段]

    地壳中的元素

    在地壳中最多的化学元素是氧,它占总重量的48.6%;其次是硅,占26.3%;以下是铝、铁、钙、钠、钾、镁。丰度最低的是砹和钫,约占1o23分之一。上述8种元素占地壳总重量的98.o4%,其余8o多种元素共占1.96%。

    地壳中各种化学元素平均含量的原子百分数称为原子克拉克值,地壳中原子数最多的化学元素仍然是氧,其次是硅,氢是第三位。

    大约99%以上的生物体是由1o种含量较多的化学元素构成的,即氧、碳、氢、氮、钙、磷、氯、硫、钾、钠;镁、铁、锰、铜、锌、硼、钼的含量较少;而硅、铝、镍、镓、氟、钽、锶、硒的含量非常少,被称为微量元素。表明人与地壳在化学元素组成上的某种相关性。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但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则要推铝了。

    铝占地壳总量的7.73%,比铁的含量多一倍,大约占地壳中金周元素总量的三分之一。

    铝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它的密度很小,导电、导热性能好,延展性也不错,且不易生氧化作用,它的主要缺点是太软。为了挥铝的优势,弥补它的不足,故而使用时多将它制成合金。铝合金的强度很高,但重量却比一般钢铁轻得多.它广泛用来制造飞机、火车车厢、轮船、日用品等。由于用的导电性能好,它又被用来输电.由于它有很好的抗腐蚀性和对光的反射性.因而在太阳能的利用上也一展身手。

    &1t;ahref=.>.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