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叛逆的条件卷 第16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叛逆的条件卷 第16章 (第2/3页)

仇恨,因为暴力之树只能结出暴力的苦果。读到此处,有些成人可能会沾沾自喜,因为他们从不打孩子。其实这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行为暴力诚然可怕,但是语言暴力和心理暴力更为普遍、给孩子造成的创伤也更广泛。行为暴力不是每天都有,而语言暴力和心理暴力则是每天都能遇到的家常便饭。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大人会这样恐吓他:“再不听话,就把你的小割掉”当孩子犯傻的时候,大人们不是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而是用“你真笨”、“你长大没出息”、“早知道这样,当初就把你掐死”来粗暴处理。大人骂孩子的嘴是攻无不克的利剑、是毒无不倒的毒药。面对他们的嘴巴,孩子幼小的心理得不到抚慰、得不到鼓励、得不到理解,所能得到的只是没完没了的辱骂、嘲笑、贬斥和愚弄。

    行为暴力也好,语言暴力也罢,都不是空穴来风,它们都源于心理暴力,心理暴力是所有暴力的基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任何一个具有正常心智的人都认同的原则。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人文传统的民族中间,成人对成人全*文}字wapo都有一种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强迫欲,那么对于孩子这个手无寸铁、连用嘴巴发出质疑声音的权利都不具备的弱势群体的强迫,就更是自然而然了。

    家长和老师们都坚定不移地认为,他们强迫孩子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们“望子成龙”,也就是说,对孩子而言,除了努力实现别人的愿望以外,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在你刚出生时,父母就为你想好了,甚至在你未出生时他们就在替你打算,甚至你祖父、你曾祖父、甚至那些你听都没听说过的死人们早就替你想好了。既然如此,你也只有背负着他们沉重的希望,努力去做一个听话的乖孩子了

    为了加强对孩子的控制,家长们把孩子的语言、行为和思想纳入自己的喜好、智商和需求半径。凡是他们喜欢的、他们能理解的、他们所需要的,他们都能表现出一种胸怀,反之则绝不心慈手软。为了统一思想,家长们忙于包打天下,孩子想到的事情他们完全没想到,孩子们没想到的事情他们全替孩子想到了以教育的名义,侵犯实施得多么光明正大,剥夺进行得多么冠冕堂皇

    既然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孩子都丧失了发言权,那么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孩子更要像上了发条一样在大人规定的道路上行走。一个人的理想选择,应该是按照自己的兴趣与特长来制定的。然而大人们却不以为然。“你应该上重点”“你应该学理科”“你应该考北大”“你应该出国读博士”“你应该从政”这些耳熟能详的声音在耳边聒噪,虽然不是显在暴力,但是已经完完全全把孩子们放在了劳改对象的位置上。

    表面看来,大人们是在操纵孩子的行动和语言,实际上,他们是在操纵孩子的思维、情感和价值判断,这种控制意味着成人世界对于孩子主体意识的取消,是对孩子基本人权的残酷践踏

    这种狗拿耗子式的着想,即使是智慧者强加在愚昧者身上、高尚者强加在卑鄙者身上也是侵犯,何况这样糟糕的家长强加在纯洁的孩子身上看看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们,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呢?他们充其量只是畸形社会中畸形的一环,他们是被纵者和被迫害者,同时他们也是操纵者和迫害者,除了操纵孩子,他们没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他们唯一的个性就是操纵孩子的个性和思想只因为孩子由于年龄和体力的弱势,处在心理食物链最低的一环,大人们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成人误区在于,总想把孩子教育成什么什么样,而不考虑他的孩子能够成为什么样。”不合格的父母、不合格的老师教出不合格的学生,不合格的学生又去充当父母和老师的角色,千百年来,中国的教育就在这样的恶形循环中挣扎,于今,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自古雄才多磨难”,这句古训本来是用来安慰那些在命运歧途上的彷徨者的。然而这句格言也被家长和老师们偷梁换柱地盗用和滥用了。有了这句话当法宝,大人多么暴力、多么无能、给孩子造成的创伤多大就都不是罪恶,而成为“匠心独运”了。

    不可否认,对于某些天才而言,挫折与创伤是一种反面刺激,相对于激励和赏识而言,它有时候、在有些个体身上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生命力。然而,挫折不是唯一的和主流的成功渠道。现代心理学研究显示,适量的挫折有助于青少年的成长,能够培养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然而过量的挫折则是摧毁孩子心智的头号杀手。“宝剑锋从磨砺起”吗?是的,但是假如我们对那些通过非人的逆境获得成功的天才与大师进行量化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