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 红楼九十九 敏感性 六 (第2/3页)
破一寸三分及腰眼一伤,漏报填格,详府审转。看得薛蟠实系泼酒失手,掷碗误伤张三身死,将薛蟠照过失杀人,准斗杀罪收赎。”等因前来。臣等细阅各犯证尸亲前后供词不符,且查斗杀律注云:相争为斗,相打为殴。必实无争斗情形,邂逅身死,方可以过失杀定拟。应令该节度审明实情,妥拟具题。今据该节度疏称薛蟠因张三不肯换酒,醉后拉着张三右手,先殴腰眼一拳,张三被殴回骂,薛蟠将碗掷出,致伤囟门深重,骨碎脑破,立时殒命。是张三之死实由薛蟠以酒碗砸伤深重致死,自应以薛蟠拟抵,将薛蟠依斗杀律拟绞监候。吴良拟以杖徙。承审不实之府州县,应请……以下注着“此稿未完”。”这里虽然文字颇长,且有重复之嫌,但逻辑比较清晰,内容也与前文息息相关,尤其细节处更显“严谨”二字,象府县因此案受牵连更是实质而非虚妄之文,且有最后的“应请…”和“此稿未完”的“有趣”之笔,所以此事的真实性是有的,而“此稿未完”却让敏感之人恐怕心中猛地一跳,莫非是曹雪芹写到此处没写完而留下的“此稿未完”?(外人注:这话却足以骇人!蠢才们如果真的把曹雪芹的“以下注着“此稿未完””也当成原文收录,那就真是骇人听闻了!(xx注:…如见幽灵(外人注:是!))
““贾政因薛姨妈之托,曾托过知县;”这里照应前文也算恰到好处,所谓贾政这趟远差不能白来,薛蟠之事“恰好”可以“交”之,
““若请旨革审起来,牵连着自己,好不放心。”这也正是贾政之心思!原还以为贾政“因薛姨妈之托,曾托过知县”是想这里为薛姨妈办事,却原来竟是看着知县因此事被查而怕“牵连着自己”!与前文“我是要保性命的,你们闹出来不与我相干”可谓一脉相承!
““即将下一本开看,偏又不是,只好翻来覆去,将报看完,终没有接这一本的。心中狐疑不定,更加害怕起来。”这里写得更是惟妙惟肖,将贾政意外见到可能牵连到自己的案件的忐忑不安甚至震惊惶恐的心理勾勒得如临其境,
““正在纳闷,只见李十儿进来:“请老爷到官厅伺候去,大人衙门已经打了二鼓了。”贾政只是怔,没有听见。”这也很象贾政!
““李十儿又请一遍。贾政道:“这便怎么处?”李十儿道“老爷有什么心事?”贾政将看报之事说了一遍。”正是要让李十儿听到此事,而且同时也再次证明贾政遇事和办事几乎毫无主见的假正内心,
““李十儿道:“老爷放心。若是部里这么办了,还算便宜薛大爷呢。”李十儿这话却又让人更吃一惊,如何这还算便宜了?
““奴才在京的时候,听见薛大爷在店里叫了好些媳妇儿,都喝醉了生事,直把个当槽儿的活活儿打死了。”这里赫然却出来“叫了好些媳妇儿,都喝醉了生事”的事!因为薛蟠前文对此事的交待几乎全是从他人口中得出,所以这事恐怕也有可能是真,由此更见薛蟠在外行事的无法无天,正好与抢英莲打死人也是一脉相承,
““奴才听见不但是托了知县,还求琏二爷去花了好些钱,各衙门打通了才提的。”李十儿对这些事知道得可谓一清二楚,不愧是个厉害人物,正是更多地了解这些李十儿才能所谓“只在要做的好就是了。”
““不知道怎么部里没有弄明白。”哈哈,妙就妙在这句!什么叫“部里没有弄明白”?无非就是三个原因,一个是部里审查严格,但全国这样的冤案恐怕多了去了,个个都审查严格部里哪里来这么时间和人手和精力更重要的是“兴趣”?二个是花银子没有花到部里,但贾琏等做事当然知道这样的案件哪里该使银子,哪里不用使银子,所以虽然可能银子没有花到部里,但这也不是真正的原因,那剩下最可能的原因就是贾府以及与贾府相关的家族不但在朝廷失宠,更是朝廷有相对如元妃的政治集团,在元妃死后开始一系列的对贾府及相关家族进行清算的步骤了!所以回顾一下,从王子腾上任途中暴死的“大事件”,到这里竟然薛蟠案件的“小事件”也由“部里”翻了出来,可见对贾府及相关家族的攻击和清算已经可以说全面开始了!也就是说,薛蟠这件看起来不经意的事竟是在暗示着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征兆而已!而贾政被派往外地更是可以“大胆”地猜测是在找贾政的“茬子”,所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