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红楼九六 呕心沥血 三 (第2/3页)
““只得一步一步慢慢的走将来。”这个“一步一步慢慢的走将来”也很符合当时黛玉的心理,
““走了半天,还没到沁芳桥畔。原来脚下软了,走的慢,且又迷迷痴痴,信着脚儿从那边绕过来,更添了两箭地的路。”这里无论从文字从情节还是从更深的心理映射,都是很写实的,如果再总结一下的话,黛玉此时其实已经悲到极点!伤到透彻!但犹如快刀过处,心已断,但痛感要延时弥漫!
““这时刚到沁芳桥畔,却又不知不觉的顺着堤往回里走起来。”已经几近痴狂!黛玉从以往那样一个可人儿灵人儿,竟然至如今的“行尸”的程度,不但令人内心深处无法接受,恐怕更恐怖的是这势头对于黛玉来说已经是“势不可挡”、“一坠千里”!
““紫鹃取了绢子来,不见黛玉。正在那里看时,只见黛玉颜色雪白,身子恍恍荡荡的,眼睛也直直的,在那里东转西转。”这里更是从前面黛玉的内心深处到借紫鹃之眼的黛玉的表面形状!“颜色雪白”,几近死人!“身子恍恍荡荡的”,正在借全身的力量力保自己的形象不致于在外面就倒在地上!而“眼睛也直直的,在那里东转西转”更是让人痛彻心扉!聪明到绝世罕有的黛玉竟然也会有如此几乎是“无头苍蝇”之时刻!所以,请试想一下,黛玉心中对宝玉的情有多真和多深!而宝玉如果知道和宝钗的婚事,恐怕反应比这里还要厉害十倍!从此也可“反证”出如此聪明灵慧的宝玉和黛玉之间是“闹”着玩吗?他们之间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不是真正的爱情那还是什么!如果他们都不是,那封建社会几千年有真正的爱情吗?!在当时的社会中,甚至连偷情都算是爱情,连妓女都有爱情,难道这个竟然就不算了!!(外人注:说得好极了!!)
““又见一个丫头往前头走了,离的远也看不出是那一个来,”傻大姐自然是啥也不懂的,这两种景况的强烈对比,更衬出黛玉的无助和悲凄和惨烈!
““心中惊疑不定,只得赶过来,轻轻的问道:“姑娘,怎么又回去?是要往那里去?””紫鹃此话也是让人心痛的,黛玉痴乱到了这种程度!
““黛玉也只模糊听见,随口应道:“我问问宝玉去。””这六个字的份量也极重!不经过心中或明说不经过曹雪芹内心千言万语的提炼,绝出不了这六个字!(xx注:天上真掉馅饼了!(外人注:如果是那些蠢才“不经意”地“凑巧”地“千亿分之一”概率地写出这些文字来,那确实是天上掉馅饼了!但可惜不是,这几乎可以肯定是曹雪芹的原文!所以,天上还是不会掉馅饼的!(xx注:…是的!我反正就从没看从天下掉下过馅饼,(外人注:你要说真的馅饼还真可能掉,从天上丢一块下来或被风刮到天上再掉下来就是,但是,想让蠢才加恶才“凑巧”写出这些来,是绝无可能的!)))
““紫鹃听了,摸不着头脑,只得搀着他到贾母这边来。”正是!只有紫鹃此时才能做到此事,这是“自然”又“必然”的手笔!
““黛玉走到贾母门口,心里似觉明晰,回头看见紫鹃搀着自己,便站住了,”这“似觉明晰”看起来不知道是为什么,但显然黛玉并未完全变成傻子甚至植物人,到了贾母处了,要到了宝玉面前了,黛玉自然知道自己要干嘛来了,再如此痴乱已经不符合黛玉的本性,
““问道:“你作什么来的?””这句话也问得极好,一路上显然黛玉是根本不知道是谁或甚至有人搀着自己来的!这也是非常真实的细节,
““紫鹃陪笑道:“我找了绢子来了。头里见姑娘在桥那边呢,我赶着过去问姑娘,姑娘没理会。””这才是紫鹃!哪里是前面那个什么“这也管那也管最后又不关我事”的神经紫鹃!
““黛玉笑道:“我打量你来瞧宝二爷来了呢,不然,怎么往这里走呢?””黛玉显然在为自己为何到这里来“本能”地进行掩饰,而当然,黛玉心中已进入“迷”的状态也是肯定的,
““紫鹃见他心里迷惑,便知黛玉必是听见那丫头什么话来,惟有点头微笑而已。”这也才是聪明的紫鹃,但紫鹃如何能真正猜透黛玉,黛玉此时心中虽“迷”,但并未“惑”,她已知宝玉要娶宝钗是实,但此时心中更在乎的却是宝玉到底心中有没有她,或甚至是不是还是只有黛玉她一人!所以,那个“问问宝玉去”就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就算宝玉要娶宝钗,但只要宝玉有黛玉甚至只有黛玉一人,黛玉心中也算了却一桩心愿,或者说得“大白”一点,黛玉也可以在临死前了却自己最大的一桩心愿!(外人注:…黛玉何等聪绝的一个人,早已想到事物的本质,甚至早已想好不久未来的归宿!(xx注:…))
““只是心里怕他见了宝玉,那一个已经是疯疯傻傻,这一个又这样恍恍惚惚,一时说出些不大体统的话来,那时如何是好?心里虽如此想,却也不敢违拗,只得搀他进去。”紫鹃这个担心却是合理的,那时的人们,不就是一天到晚只担心这些个破事吗?!
““那黛玉却又奇怪,这时不是先前那样软了,也不用紫鹃打帘子,自己掀起帘子进来。”请注意这一回最后这些文字描写,几乎是字字千斤,词词刻心,句句千斟万酌!这里为何有这“奇怪”的动作?八十回后的蠢才们想不明白,所以自然会保留下来,而曹雪芹“实录”,自然也不强求看官们能一眼就看出是什么意思,但细细特别是结合前文一想,便知是黛玉到了宝玉面前,便更加肯定和相信自己和宝玉的真情,所以更加自信,才自己掀起帘子进来!也就是说,此时,黛玉应该已经几乎明白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即黛玉很可能已经知道正是那些“大人们”趁着宝玉“疯傻”之时,借“冲喜”为名让贾母不得不赞同,甚至让贾政也抛开了他所“在乎”的“礼法”,让宝玉终于娶了宝钗,而要达到这终极目的,丢玉是一个关键情节,所以也可知这玉到底是谁“丢”的了!而这些“大人们”当然主要是“王家三人”:王夫人、王熙凤和薛姨妈!黛玉何等聪明的人,一旦接近宝玉,几乎象进入了两人“爱情的磁场”,一切皆明洁!
““却是寂然无声,因贾母在屋里歇中觉,丫头们也有脱滑儿玩去的,也有打盹的,也有在那里伺候老太太的。”正是要“支开”这些人等尤其是贾母,
““倒是袭人听见帘子响,从屋里出来一看,见是黛玉,便让道:“姑娘,屋里坐罢。”黛玉笑着道:“宝二爷在家么?””这句“笑着说”却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笑着说”,这“笑着说”自然是内心含极大悲伤的!但,为什么“笑”,因为知道自己问宝玉的话宝玉的回答肯定会让自己满意甚至是极其满意!也就是说,再回到前面所说的,黛玉这次不过是为了了却自己去后的最后一桩也是最大一桩甚至只是唯一一桩心愿而已!
““袭人不知底里,刚要答言,只见紫鹃在黛玉身后和他嘴儿,指着黛玉,又摇摇手儿。袭人不解何意,也不敢言语。”这里的袭人才是真正的袭人!而如果是这样的话!袭人也许是可能不太知道宝玉要娶宝钗的事的!这样完全属于“王家”的事,告诉的人会越少越好!即最终决定权当然是属于王夫人等,袭人不过是前期一直在监视监听和向王夫人报告着各项细节,所以前文所谓袭人领着宝玉只是在旁屋,竟然能听到“全文”那些“大人们”商议宝玉宝钗婚事的文字实在是有够荒诞!这个“决定”的时候,袭人作为一个“无权者”当然只能住声,而为什么要那样写,只是蠢才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