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八章 红楼七十八 悲心 四 (第2/3页)
鮹。”果然形象,这里突显了宝玉的想象力,而且是对真实的想象力,至少不知高过贾环是多少万倍,
““贾政道:"又一段。底下怎样?"宝玉道:明年流寇走山东,强吞虎豹势如蜂。”如蜂而强吞虎豹,其实可见这蜂多,其实也隐含为什么这么多人造反,显然是朝政够乱,
““众人道:"好个‘走‘字!便见得高低了。且通句转的也不板。"”这个“走”字确实不错,所谓脚踏实地,甚至能听出“流寇”们脚踏地的巨大声响,
““宝玉又念道:王率天兵思剿灭,一战再战不成功。”这个叙事为主,而且这里与前句相比似乎有“贬低”天兵之意,也可见曹雪芹其中可能某些细微但比较明确的态度,
““腥风吹折陇头麦,日照旌旗虎帐空。”这个以不同以往的词句和战败或说战争惨死情景也是新颖的,
““青山寂寂水澌澌,正是恒王战死时。”叙事,而且与战时的惊天动地血肉横飞对比的是战后的“青山寂寂”都可以听到“水澌澌”的声响,
““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沙鬼守尸。”这个更是直写战争后的惨景,
““众人都道:"妙极,妙极!布置,叙事,词藻,无不尽美。且看如何至四娘,必另有妙转奇句。"”“尽美”,虽然很不错,挺新颖,但显然哪里会达到“尽美”的程度,光这个野史事件,就注定离“尽美”差之甚远,众人仍然自然是“不遗余力”,
““宝玉又念道:纷纷将士只保身,青州眼见皆灰尘,”叙事,而且可能也隐含曹雪芹对当时男子的某种失望,
““不期忠义明闺阁,愤起恒王得意人。”这话仍然象传说甚至神话,
““众人都道:"铺叙得委婉。"”不知何处委婉,
““贾政道:"太多了,底下只怕累赘呢。"”倒是,宝玉的功力是会出现“累赘”的,
““宝玉乃又念道:恒王得意数谁行,姽婳将军林四娘,”这几乎是大白话,
““号令秦姬驱赵女,艳李秾桃临战场。”词句不错,但情节仍然象是神话,
““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这两句有份量,将女子之悲与战争之重很好地结合起来,
““胜负自然难预定,誓盟生死报前王。”几乎难逃一死,
““贼势猖獗不可敌,柳折花残实可伤,”这里直接出来结果,这件“野史忠义”此时此处便流于滑稽二字,
““魂依城郭家乡近,马践胭脂骨髓香。”如果林四娘这事是真事,那这两句尤其是第二句显然将残酷写了出来,
““星驰时报入京师,谁家儿女不伤悲!”(xx:星驰?无厘头?(外人注:这事还真是有些无厘头,可惜这里的一些佳句了))
““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天子文武官员皆无法,甚至不如一女子果断勇敢,也许就是朝代几百年积下的恶果,
““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这句话可能是本诗的核心意思!文武朝纲,天子及文武大员,看似人多权重力量大,但也许甚至不及闺中某个女子的一句话,这一句话也许便挑明当时所谓朝政的弊病所在,这里并非是要扬女抑男,而是在为当时当朝众人的腐化低能而概叹,同时也几乎预见了清朝末年峰烟四起而众文武官员无能的景象!
““我为四娘长太息,歌成馀意尚傍徨。”这“太息”恐怕是为当时朝政而长叹息,而这“傍徨”解释为“惶恐”可能更贴意,即为现在的朝政而惶恐,(外人注:曹雪芹的不祥预感倒真是很精确的)
““念毕,众人都大赞不止,又都从头看了一遍。”大赞是免不了的,而且可能大多出于内心,因为他们写不出,而且宝玉的比贾环贾兰的自然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贾政笑道:"虽然说了几句,到底不大恳切。"”仍然不大“恳切”,贾政恐怕批语的话就只剩这一句可以说了(xx注:那怎样才符合贾政的恳切呢(外人注:如果贾政“敏感”的话,应该知道这诗有“反诗”之嫌,不但似乎朝代可疑,而且更是有“影射”当时朝政之嫌,不过前文有是当朝的“命题作文”,所以就作为宝玉施才,曹雪芹展“意”,以及引出下文芙蓉诔的一“普通”长诗吧(大白纸注:虽有“反”意,但绝非“反清复明”之意,曹雪芹还没有幼稚和弱智到这个程度,这个“反”恐怕更多是为了提醒或告诫当时的当政者,不要重蹈覆辙)),
““因说:"去罢。"”贾政定是十分满意的,毕竟宝玉肯定在前文也为贾政在众“大人”面前挣得了不少“面子”,(xx注:还有那些赏的小玩意儿!(外人注:))
““三人如得了赦的一般,一齐出来,各自回房。”毕竟,被考总是让人紧张和头痛的事,
““众人皆无别话,不过至晚安歇而已。”闹一闹,也就不“虚”此日了,
““独有宝玉一心凄楚,”所以请不要忘记,宝玉并未被眼前的长诗“胜利”冲昏头脑,而忘乎所以,难能可贵的是宝玉仍然凄楚于晴雯之死,这即是宝玉的本质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