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六十九章 红楼六十九 遮掩 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六十九章 红楼六十九 遮掩 一 (第2/3页)



    ““王信那边又透了消息与察院,察院便批:"张华所欠贾宅之银,令其限内按数交还,其所定之亲,仍令其有力时娶回。"”察院好似一木偶?但仔细查看便可知这察院可聪明得紧!不但得利而且因此能得贾家之势,而且还不用自己费脑子费心思,何乐而不为啊!

    ““又传了他父亲来当堂批准。他父亲亦系庆儿说明,乐得人财两进,便去贾家领人。”如何,到处都是只有利而无“弊”的,凤姐儿这“船”开得真是顺风顺水,

    ““凤姐儿一面吓的来回贾母,说如此这般,都是珍大嫂子干事不明,并没和那家退准,惹人告了,如此官断。”前文怀疑凤姐儿带尤二姐来见贾母甚至王夫人等是凤姐儿一“失策”的看官,恐怕这里便开始明白了,如果再挑明的话,在荣府甚至在整个贾府,凤姐儿虽然不是地位最高的,但说到底,许多的事真是凤姐儿一人“说了算”的!

    ““贾母听了,忙唤了尤氏过来,”唤尤氏过来尤如“唤凤姐过来”,(外人注:)

    ““说他作事不妥,"既是你妹子从小曾与人指腹为婚,又没退断,使人混告了。"”这等“经典俗套”贾母是必遵守的,

    ““尤氏听了,只得说:"他连银子都收了,怎么没准。"”显然,是事先“对好词”的,虽然尤氏“只得说”,但当然,也“只得说”(xx注:)

    ““凤姐在旁又说:"张华的口供上现说不曾见银子,也没见人去。他老子说:‘原是亲家母说过一次,并没应准。亲家母死了,你们就接进去作二房。‘如此没有对证,只好由他去混说。”要想让贾母相信,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不过这“亲家母死了”旁人听得突兀,但贾母听了就是真的,哪里会去调查?而且凤姐儿也表明其是“混说”了,

    ““幸而琏二爷不在家,没曾圆房,这还无妨。只是人已来了,怎好送回去,岂不伤脸。"”已开始在“磨刀”了,

    ““贾母道:"又没圆房,没的强占人家有夫之人,名声也不好,不如送给他去。那里寻不出好人来。"”贾母说的是,

    ““尤二姐听了,又回贾母说:"我母亲实于某年月日给了他十两银子退准的。他因穷急了告,又翻了口。我姐姐原没错办。"”尤二姐这话表明尤二姐并非一点主动权也没有,只是她深信凤姐儿,才会有后来的结果,(外人注:本没有完全一手遮天的事)

    ““贾母听了,便说:"可见刁民难惹。既这样,凤丫头去料理料理。"凤姐听了无法,只得应着。”如何?贾母一旦话,凤姐儿也不敢违,如果尤二姐能趁此多和贾母“沟通”,恐怕能逃一难也说不定,

    ““回来只命人去找贾蓉。贾蓉深知凤姐之意,若要使张华领回,成何体统,”贾蓉此时“深知”凤姐之意,上回还未深知才有那番让张华领回人的话,这“成何体统”四个字便是曹雪芹在有意的“遮掩”写法,

    ““便回了贾珍,暗暗遣人去说张华:"你如今既有许多银子,何必定要原人。若只管执定主意,岂不怕爷们一怒,寻出个由头,你死无葬身之地。你有了银子,回家去什么好人寻不出来。你若走时,还赏你些路费。"”贾蓉这个“极其聪明”的,这番话果然说得动张华的,

    ““张华听了,心中想了一想,这倒是好主意,和父亲商议已定,约共也得了有百金,父子次日起个五更,回原籍去了。”好嘛!很会算账,贾蓉办事就是让人放心啊(外人注:(xx注:也没有,贾蓉的之前的尤二姐的事便没办好,如果他强力约束小厮们的嘴,凤姐就不会知晓这事了(外人注:好嘛,这坏的倒学得很快!(xx注:))))

    ““贾蓉打听得真了,来回了贾母凤姐,说:"张华父子妄告不实,惧罪逃走,官府亦知此情,也不追究,大事完毕。"”不得不叹道,贾蓉真是个“天才”!将事办得个天衣无缝!这番话,省了官府和凤姐处的许多麻烦事!

    ““凤姐听了,心中一想:若必定着张华带回二姐去,未免贾琏回来再花几个钱包占住,不怕张华不依。”说实话,这番意思凤姐应该早就想到,否则早就让张华领了回去的,这里只能归为曹雪芹的“遮掩写法”,以凤姐儿前文如此费尽心机的做法,她已经是在带着尤二姐在陷阱里越陷越深的!

    ““还是二姐不去,自己相伴着还妥当,且再作道理。”这也是“缓和写法”,以凤姐儿前文的善姐的小试牛剑,凤姐儿要治尤二姐,实在办法多多,

    ““只是张华此去不知何往,他倘或再将此事告诉了别人,或日后再寻出这由头来翻案,岂不是自己害了自己。原先不该如此将刀靶付与外人去的。因此悔之不迭,复又想了一条主意出来,悄命旺儿遣人寻着了他,或说他作贼,和他打官司将他治死,或暗中使人算计,务将张华治死,方剪草除根,保住自己的名誉。”如何,能将张华治死,自然也能将其他人治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