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红楼五十六 偏锋 三 (第2/3页)
性情却比我们的好些。"贾母忙问:"怎见得?"四人笑道:"方才我们拉哥儿的手说话便知。我们那一个只说我们糊涂,慢说拉手,他的东西我们略动一动也不依。所使唤的人都是女孩子们。"”这是“进一步”说明两个宝玉的几乎一个模子!
““四人未说完,李纨姊妹等禁不住都失声笑出来。”这才有趣!)
““贾母也笑道:"我们这会子也打人去见了你们宝玉,若拉他的手,他也自然勉强忍耐一时。”一句话道破“天机”,不知此时宝玉和众婆子心中作何想?
““可知你我这样人家的孩子们,凭他们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儿,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果然其实是“懂”的,
““若他不还正经礼数,也断不容他刁钻去了。”这话有趣,想“刁钻”的前提是必须要懂“正经礼数”,
““就是大人溺爱的,是他一则生的得人意,”这是自得),
““二则见人礼数竟比大人行出来的不错,使人见了可爱可怜,背地里所以才纵他一点子。”这是“他得”,
““若一味他只管没里没外,不与大人争光,凭他生的怎样,也是该打死的。"”与大人争光,可见这个中国实在是古今通用啊,
““四人听了,都笑道:"老太太这话正是。虽然我们宝玉淘气古怪,有时见了人客,规矩礼数更比大人有礼。所以无人见了不爱,”也就是说,极懂事,
““只说为什么还打他。殊不知他在家里无法无天,大人想不到的话偏会说,想不到的事他偏要行,”太“懂事”了,其实说早熟也不象,应该是早慧,但又没有大人们为人处事的圆滑,所以如此,,
““所以老爷太太恨的无法。”
““就是弄性,也是小孩子的常情,胡乱花费,这也是公子哥儿的常情,怕上学,也是小孩子的常情,都还治的过来。”曹雪芹的小孩子不知道是不是也如此,否则这话说出来听着这样“亲切”?
““第一,天生下来这一种刁钻古怪的脾气,如何使得。"一语未了,人回:"太太回来了。"”自然是如宝玉那般魔症的脾气,可见甄宝玉和贾宝玉的极似)曹雪芹
““王夫人进来问过安。他四人请了安,大概说了两句。贾母便命歇歇去。王夫人亲捧过茶,方退出。四人告辞了贾母,便往王夫人处来,说了一会家务,打他们回去,不必细说。”虽说不必细说,但已经挺细说了,必须要收尾,但是是快收尾,已经成了曹雪芹的一个习惯,
““这里贾母喜的逢人便告诉,也有一个宝玉,也却一般行景。”贾母之喜是因为仿佛一下多了两个宝贝孙子,
““众人都为天下之大,世宦之多,同名也甚多,祖母溺爱孙也古今所有常事耳,不是什么罕事,故皆不介意。”果然,如此之想的话,果然不是什么罕事,
““独宝玉是个迂阔呆公子的性情,自为是那四人承悦贾母之词。”为何如此,可参见前文刘姥姥“狐狸故事”中的女子,
““后至蘅芜苑去看湘云病去,史湘云说他:"你放心闹罢,先是‘单丝不成线,独树不成林‘,如今有了个对子,闹急了,再打很了,你逃走到南京找那一个去。"”北京一个宝玉,南京一个宝玉,
““宝玉道:"那里的谎话你也信了,偏又有个宝玉了?"”宝玉明明自己心中想信又不敢信,不信吧又偏想信,于是来闹湘云,
““湘云道:"怎么列国有个蔺相如,汉朝又有个司马相如呢?"”湘云这个例子举得偏颇,有失才女身份)
““宝玉笑道:"这也罢了,偏又模样儿也一样,这是没有的事。"”说是没有的事,其实心中在“期盼”湘云说出证明来证明其“有”,
““湘云道:"怎么匡人看见孔子,只当是阳虎呢?"”这里的例子就有趣了,因为多次提到孔子,这里又将孔子与阳虎相提,如果妄自猜测一下的话,意思是当时一两千年将孔子当圣人甚至神人,但孔子其实本身是个普通人,甚至相貌还与凶人相似,如果吸取孔子的精华,而又不盲目崇拜甚至利用孔子,当时的社会应该会有又快又大的展),
““宝玉笑道:"孔子、阳虎虽同貌,却不同名;蔺与司马虽同名,而又不同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