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二十章 红楼五十五 好戏 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二十章 红楼五十五 好戏 一 (第2/3页)

人平时不语,却对宝钗的才能看得挺清楚,很显然,她内心深处当然是更希望宝钗能将来“辅佐”宝玉的,

    ““时届孟春,黛玉又犯了嗽疾。”这个估计是很难好的,

    ““湘云亦因时气所感,亦卧病于蘅芜苑,一天医药不断。”所谓一病倒一片,

    ““探春同李纨相住间隔,二人近日同事,不比往年,来往回话人等亦不便,故二人议定:每日早晨皆到园门口南边的三间小花厅上去会齐办事,吃过早饭于午错方回房。”意思就是开个小会,这两人也是很负责的人,

    ““这三间厅原系预备省亲之时众执事太监起坐之处,故省亲之后也用不着了,每日只有婆子们上夜。”这里仍然隐含调侃,

    ““如今天已和暖,不用十分修饰,只不过略略的铺陈了,便可他二人起坐。这厅上也有一匾,题着"辅仁谕德"四字,家下俗呼皆只叫"议事厅"儿。如今他二人每日卯正至此,午正方散。凡一应执事媳妇等来往回话,络绎不绝。”议事厅,隐隐透露出曹雪芹内心的民主之意,

    ““众人先听见李纨独办,各各心中暗喜,”可见“众人”的内心的小算盘,当然,与凤姐儿可能过严也有一定关系,但与“众人”的“小私小利”却也是绝对分不开的,

    ““以为李纨素日原是个厚道多恩无罚的,自然比凤姐儿好搪塞。”事先就有了“搪塞”之准备,虽然规矩可能过严,但显然没有一个规范合理的制度,全靠凤姐儿一人,也是造成众人想“搪塞”的重要原因,

    ““便添了一个探春,也都想着不过是个未出闺阁的青年小姐,且素日也最平和恬淡,”探春给人的感觉确实如此,因为以前从未在众人面前显露出啊,倒是与宝黛钗等面前却不时露出其“锋”,

    ““因此都不在意,比凤姐儿前更懈怠了许多。”自然的,

    ““只三四日后,几件事过手,渐觉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只不过是言语安静,性情和顺而已。”“精细处不让凤姐”,这里已足见探春之才,“言语安静,性情和顺”,更是有大将风度,

    ““可巧连日有王公侯伯世袭官员十几处,皆系荣宁非亲即友或世交之家,或有升迁,或有黜降,或有婚丧红白等事,”即都隐含“人情”,

    ““王夫人贺吊迎送,应酬不暇,前边更无人。”更给探春挥的时间和空间,

    ““他二人便一日皆在厅上起坐。”果然负责,恐怕比凤姐儿还要负责,

    ““宝钗便一日在上房监察,至王夫人回方散。每于夜间针线暇时,临寝之先,坐了小轿带领园中上夜人等各处巡察一次。”宝钗儿也当然是认真仔细之人,既然答应,便肯定是一丝不苟的,

    ““他三人如此一理,更觉比凤姐儿当差时倒更谨慎了些。”自然的,而且恐怕如此一直进行下去,贾府可能未来还有些救,此时所谓应该还算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因而里外下人都暗中抱怨说:"刚刚的倒了一个‘巡海夜叉‘,”凤姐儿比夜叉,可见凤姐儿人制的成分太深,

    ““又添了三个‘镇山太岁‘,越性连夜里偷着吃酒顽的工夫都没了。"”显然,“镇山”,更稳,贾府可能也会因此而更稳一些,

    ““这日王夫人正是往锦乡侯府去赴席,李纨与探春早已梳洗,伺候出门去后,回至厅上坐了。刚吃茶时,只见吴新登的媳妇进来回说:"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昨日死了。昨日回过太太,太太说知道了,叫回姑娘奶奶来。"说毕,便垂手旁侍,再不言语。”此处突然扯出赵姨娘来,其隐含“锋机”明眼的都会知道是指向其亲女“探春”,“再不言语”就是等着看“好戏”,而且赵姨娘这兄弟名字起得有“意思”,赵“国基”,如果直看其义,即“国家之基础或基本”,“国家之基础或基本”“死了”,权且可以猜测曹雪芹此“随手一笔”的“可有可无”之“深意”吧,

    ““彼时来回话不少,都打听他二人办事如何:若办得妥当,大家则安个畏惧之心;若少有嫌隙不当之处,不但不畏伏,出二门还要编出许多笑话来取笑。”探春处理她亲妈的事,下人以此作为所谓“试金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