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红楼第一回:僧·道·俗 (第3/3页)
说的是这其中正是道出了人生命运的一个有趣却又真实存在的方面,
“再回过来,贾雨村因为不够盘缠而甄士隐慷慨解囊,贾雨村当时当然定是心中狂喜,但表现在表面只是“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
“但贾雨村回去后便连夜赶路,很明显是怕甄士隐是酒后“糊涂”而借他钱,所以当然非常怕他反悔,其实他在与甄士隐喝酒当时就非常清楚,却又能作出“并不介意”之状,而回去后便马上打点行李,连夜“逃走”!
“甄士隐当然是个真诚之人,还打算给他一封“荐书”,听他已走了,还心中可惜,对他异样的举止没有丝毫的猜度和怀疑,
“这里就充分地体现了两个人的性格!贾雨村虽然有才,逆境时能与人为善,但心存狡猾,一旦达便会有些忘乎所以,所以后来被“侧目而视”而被革职,但他虽“惭恨”仍能“嘻笑自若”,说明他心内尚存刚强之处,
“而正因为他的狡猾,所以擅于吸取“教训”,所以才有后面对其本身的“自觉”地“收敛”和判出的“葫芦案”,以怨报恩,这时,他的所谓尚有的“刚强之处”已无,而已经完全成为权贵的工具了!
“反之,甄士隐毫无防人之心,虽然也聪明,但可以说对人对事毫无心机,一律地与人为善,
“原来家境殷实时这样当然不会出什么事,而一旦家业遭火,便可见世态炎凉,他的这种性格便不能为人所容,连他的岳丈都要如此势利地嫌弃他,甚至算计他!
“甄士隐此时后悔已晚矣,所谓贫病交加,终于看破红尘,快乐地出家修行去了!
“曹雪芹那《好了歌》用非常易懂的语句道出了炎凉世态时的可以说许多人的真实嘴脸!
“里面的“功名”、“金银”、“姣妻”、“儿孙”,无一不是世人所追求,而其结果又无一不是那道人的号:“空空”!
“当然,这里说的是炎凉世态,这个在如今的社会却不是多数,所以,甄士隐在现代至少百分之九十五的概率以上必定是为人所尊重,不至落得逼得如此境地的。”
小猴念到这念完,便有些呆呆的!
“在如今社会?不一定!”小戒听了最后一段话,摇头道。
“一定!”老沙道,“至少我们这有三人是赞同的!”
“什么意思!”小戒瞪瞪他,道,“我也是赞同的啊,我是怕别人不赞同!”
“那就不是百分之九十五,而是百分之一百了!”小猴飞了下来,笑道。
“我佛慈悲!”小唐便道,“愿苍生为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