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2节给英国人点颜色看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42节给英国人点颜色看看 (第2/3页)

人一定的杀伤,仍然无法阻挡凶残的对手的步伐。

    “片马附近地域为“三!“流”地带中的部。如果能够得到一此不太落后的武器照儿…有利的地形,以骚扰、夜袭等战术为主,未必不可以将英国人赶出去。”

    雷开这几天联络了附近抗击英军的景颇族与漂像族头人,针对英国人的兵力部署,开始出谋划策。

    “三江并流”的三江,是中外闻名的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同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西北部地区并肩而流约们多公里,穿越于担当力卡山、高幕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间,其间澜沧江与金沙江最短直线距离为施3公里,而澜沧江与怒江的最短直线距离仅奶公里,构成了世界唯一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景观。

    金沙江由北东去,汇集雅龚江、大渡河、嘉陵江,于是中国便有了长江,最终流入太平洋。澜沧江由北南下缓缓而流,穿越国界便成了国际河流湄公河的上游。怒江从北南下奔腾急湍进入缅甸便成了萨尔温江的上游,这两条河最终流入印度洋。

    黄文虎赶到片马地区后,并没有急着对英军动手,而走进行了周详的部署。

    “我们必须确定稳妥地补给线路。保证有足够的武器弹药,才能动手。我们才力多人,对方虽然只有凹多人,但是他们可以从缅甸得到补充与后援,我们只有这么多人,不能有任何的损失。”

    英国印度总督明托在旧旧年提出了沿东喜马拉雅山直到滇缅边境北部建立“战略边界”的计划。

    这条“战略边界”从达旺县的楔形地带边缘,沿东北方向伸展,再向东进至察隅河与伊洛瓦底江分水岭,再沿这一分水岭伸展至伊洛瓦底江与萨尔温江分水岭。

    南华国内迅的来了电报,详细列数了近年来英国人关于“将中国人逐出通往印度的门户”这一战略思想与相关措施,也对英国人的军队组成与战力进行了分析。

    对于这些英**队,黄文虎中队并不陌生,他们曾经在婆罗州亲手干掉了上千人的英国土著军队,与眼前的这股英军源于一处。

    英国人将缅甸变为殖民地后,不但从印度调来大批的殖民军队,而且还加紧分化地方势力,练缅甸土人军队。

    这次四多人的英军中,英籍官兵才幼多人,不过这些黄毛蓝眼的洋大爷们日子可实在不好过。

    开始片马的土人用弩弓与毒箭进行抵抗时,他们便成为了主要的打击对象,聪明的土人也知道擒贼先擒王的道理,这些洋大人的伤亡比例是最高的。

    而最近土人的袭击以火枪为主,使得洋大人们的伤亡徒增,短短的三四天功夫,就有五十多个从英国飘洋过海而来,准备在东方的天堂好好享受的英勇官兵阵亡。

    在云南各地的护矿队支援力量到达这里之前,黄文虎目前的打算就是利用地形,尤其是大山与河流尽量迂回侧击,不断地骚扰对手,蚕食对方的兵力。

    特战队目前使用的步枪是股的英军并不费事。

    连续吃掉了对方两个两三百人编制的队伍后,英国人开始收缩兵力,加强防备,并且从缅甸不断地抽调援兵过来。

    明托一直关注着英军的动向。本来肃清了土人的抵抗力量之后。就可以向野人山继续进展,直到完成最终的战略目的。

    不过如今看来,刚刚有了一个完美的开端,就开始急转直下,形势相当的不利。

    派往片马地区的英军中有数百人曾参加过婆罗州战役,大部分都是被南华放回来的俘虏,对面土人的作战风格有点与南华军队类似。

    “一定是他们,南华在多个矿场练了护矿队,一定是他们在阻击我们。该死的南华人,才刚刚建交就要对我们出手,实在是我平生仅见的狡诈无耻国家。”明托愤怒的说道。

    不过这斤小英国人一点也没有为自己的厚颜无耻而感到羞愧,如果说狡诈无耻,那么他是当之无愧的。

    他们攻占片马、古浪、岗房地区后,虽然承认这三地仍然归属中国。但是拒绝退出这些地区,并且还准备实行有效的统治,官员已经在上任的路上,把三地当成了囊中之物。

    即便滇西驻防的清军与土人军队人数远多于他们,但是他们头上顶着的那块大英帝国的金子招牌成为了他们的护身符,尤其是满清军队,打起来总是有些缩胜了也未必是好事情。

    正是这样的微不足道的抵抗。致使英军极为的嚣张跋扈,不可一世。

    连着被几次突袭歼灭了数百人后。他们终于开始意识到了极度的危险。许多在婆罗州战役中生还的印度士兵陷入了恐慌之中。

    “老金,你手下那帮弟兄们不赖嘛,个今生龙活虎,看幕我得要跟你好好学学黄文虎打趣道。

    金大明是当初从淅江跟着熊成基到四川的,后来被派到云南练护矿队,这次带着队伍出来,对即将要面对的真刀真枪打洋毛子很是急切。

    “当初有许多都是铁路工人,也有矿场苦力,身体都强壮的很。你也知道,练才大哥也是苦力出身,最关心这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