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24节大清长江舰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24节大清长江舰队 (第2/3页)

,平常办理各种善举,遇有灾荒,同人提倡义赈,历有年所。堂内捐置房地、矿业股份,以为恒产”亢得意。

    “当年天津广仁堂初办时许多资本都来自官本,在上海设立的广仁堂则不再像过去那般,轮船招商局、电报局、汉冶蒋公司等企业大力捐助,又带动了一大批上海等地的士伸赞助,已演变成完全民间性质的慈善组织。在这一点上,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我国的慈善事业起步晚,不像洋人的红个字会那般的管理严密。”

    李秉衡对广仁堂这些年来起到的作用还是相当的赞赏的,所以近年来复兴基金会与广仁堂多次协作,赈灾救难。

    盛宣怀点头说道:“江南义赈,闻名于天下,这近四十年来,凡遇各省荒歉偏灾,一经官伸布告。无不竭力集资,四出拯济。我是极为推崇江南士伸的,不仅自己办实业,赈灾义助上也是踊跃参与,自而为。”

    “这两年,你们南洋的基金会多次让我老怀大畅,各种救灾条目井井有条,省去无数心力。所以这灾民往南洋迁移,我也是赞成的。”

    说着,在他的肩膀上一拍,慨然说道:“当年我们叫福建等省为南洋,如今你们势盛如此,我们不的不改口,南洋南洋,可是我华人的南洋?。

    这话说的却是大有深意,但也直接明了,别人没有资格这么问,但是他有,他富可敌国,又历经沧桑。什么都见过了。

    刚才盛宣怀见他将大清说成我国,心中一动,无数疑问归结为一斤小问题,显见他老辣之处。

    李秉衡顿了顿,也是意味深长的说道:“那如今的南洋可包括福建、广东等省?南洋固然是华人的南洋,但亚细亚也是华人的亚细亚,我们失去的。终将要夺回来。当然,我们要举起我们的刀刻。”

    这话里包含着几层意思,盛宣怀却全听懂了,尤其是最后那句话,他是主张立宪的,但又觉得太急,应该徐图改革,变法图强。

    不得不说,这样的一个人物还是有着他不可磨灭的缺陷的,也是李秉衡最想改变的。

    也许拉拢他会很难吧。

    “说来还是要多谢李先生多次出资。为我们偿付欠日人之款,能有汉冶萍之今日。另外,眼下轮船招商局也是将要再扩规模,这船当然是要向贵方订的。最好是再运些机器过来,我们轧钢厂还准备再建。”

    盛宣怀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说了,顺便自然无比的观察着他眼神表情,想得到一些讯息。

    “李先生,你之前所说的铁路一事,可行走可行,但阻力甚大,恐难实行。

    唐绍仪对这次李秉衡力邀出山。只走过来看看,观察些情况,也好做出决公

    “三年前,我为奉天巡抚,负责东北地区的对外交涉。本来想引进英、美资本,修筑一条贯穿东北全境的铁路,以制约日本,但英商在日本的抗议下退缩了。后来好不容易找了美国人,他们却提出了什么与德国三国结盟之议。后来不了了之,我倒是真的希望南洋资本进入东北,好将那条贯穿东北全境的铁路修起来。”

    李秉衡却知道整件事件的前因后果,正是由于唐绍仪打算联美制日,计划依赖美国资本开东北来遏制日本。后来,美国以部分庚子赔款退还中国政府,唐被派为专使,赴美活动。

    日本为此做了许多龌龊事情。不过李秉衡忍了下来,没有跟他么计较。

    列强便是如此,恨不得将所有的路矿大权全部抓在手中,丝毫不给华人翻身的机会。

    “日人图谋东北已久,这条铁路是必须要修的,将来不但造福子孙。而且还可以加强对东北的控制,不被老毛子与日本人钻空子。

    盛宣怀见李秉衡还没有说到正事,只是说些过去商议的修建铁路之事。静静的听着,等待下文。

    李秉衡索性开门见山的说道:“如今有一事,正要请两位揣度。去年大清改革了币制,不过收效甚微。我的意思是由南洋代为印钞,推行纸币。”

    唐绍仪从盛宣怀手中接过邮传部。顿时成为了一方强豪,炙手可热,许多人盯着这个位置,遇事艰难无比,谁都要来要好处,所以今年索性离职。

    两代邮传部的大佬,还是能够有这方面的话语权的。

    盛宣怀奇道:“度支部欲扶植我国人创办之银行,将来也好互相依靠,一概准了行钞票,这纸币也流通甚广,不知为何还要推行纸币?这其中并无不同啊!

    “我说的,是统一币制,统合全国银行之力,行钞票,通存通兑,而不是眼下的各自为战。”

    盛宣怀忽然间仿佛明白了什么,追问道:“可是用南洋那种极其特异之钞票?我曾说过,若是大清能够不用银元,改为印制此种钞票,必能收到奇效。”

    “那行统一之钞票与邮传都有何关联?”

    “有!”李秉衡笑着答道,“行钞票,这是国家权柄,我们如今只能走走曲线救国之路,以各地交通银行的名义,建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