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5节 关于一战前的规划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35节 关于一战前的规划 (第2/3页)

,也就是兰芳系统治阶级中诞生,这就使得他在目前拥有实质上的独裁权力,又避开了党派政治。虽然这种政治制度并没有得到实践的证明,有着极大的缺陷,但他有信心在他执政的时期将兰芳的政治制度引导向总统制或者责任内阁制,目前他需要整合整个兰芳的资源进行他规划中的建设,只能把国家权力牢牢的握在自己的手里。这并不是他想独裁,而是为时势所逼。其实兰芳实行总统制并不困难,但仍然需要表明自己的党派身份。而实行责任内阁制,那便要马上面对党派政治,同盟会的党魁是孙中山,总不能自己退位吧。

    兰芳的有识之士对目前的这种政治制度赶到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但目前形势尴尬,也无话可说。

    孙中山对于兰芳的这种政治制度很能理解背后的苦衷,并没有多说什么,而是要求李秉衡带着众人参观兰芳的工业基。这次来他既是准备消除双方的隔阂,重启合作,也是为了帮助兰芳走出当前的政治困局,李秉衡是他所深为器重的实干家,这样的人才不忍心就这么埋没在海外一隅,那句‘此地虽好,但非故土’自内心,实属肺腑之言。在对兰芳的工业实力以及李秉衡的战略规划有了初步了解后,一个还不成熟的想法在他脑子里形成,在这几天的考察中始终保持着沉默。

    “光华,从目前兰芳的盛况来看,这里的确成为了华人的天堂与乐土。如此看来,在这里建立我华人国家实在是了不起的创举。之前见你稳重老成,没料到会跟荷兰人开战,想必当初是有成竹在胸的,先前又打了英国人,仿佛对方是送上你炮口,莫非是你故意为之?”孙中山的确不愧为有全局观之人,看出了些门道。

    “若是从前,我断然不敢如此行事,如今欧洲两大集团对立,英国与德**备竞争影响到了许多国家,随着矛盾的日益尖锐,难免一场大战。从前年开始英国人的势力便从世界各个角落回缩,而南洋也在其中,最为重要的远东甚至靠着他的盟友日本出面,而自己则遥控指挥。可以说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大机遇,如今不在南洋立国,并将这片资源富庶之地揽入怀中为我中华所用,将来后悔莫及。要是没有德国为的同盟国牵扯他们的精力,美国在旁边打秋风,我们在南洋寸步难行,别说挑战英国人,就是打了荷兰人保不定就有一大堆的列强国家出来干涉。事实也证明,荷兰人被我们打的溃不成军,即便他们的本土舰队到来也奈何不得我们。而英国人也在我的掌握之中,到时候我有的是办法让他们妥协,况且他们不妥协也不行,时间不允许他们把精力放在其他地方。我准备在欧洲爆大战前再兰芳迅建立一个工业基础,到时候就可以大战争财。战争红利,不仅是利润上的,也是政治上的。到时候交战国不得不依赖殖民地的资源以及中立国的商品、贷款、资源以及一切战争所迫切需要的东西。目前在四川等西南省份开始布局工业基地不仅是为了在国内壮大革命力量,也是为了在将来分享战争红利。在哪之前,我们必须完成国内的统一哪怕是半统一,然后利用欧洲大战展国内经济,最为重要的是,这是个收回丧失的国家主权的最佳时机,这便是我说的政治上的好处。”

    孙中山与陈其美早就作好了与他秉烛长谈彻夜的准备,没想到刚开始谈到正题,李秉衡就给了他们一个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