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蠢动 (第3/3页)
由得起身附和起来,这些中低层就将佐看到吕方自起兵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早已信心爆棚,只觉得天下间没有办不成的事情,恨不得干脆一战将淮南军赶过江去,与杨行密划江而治,再战取下广陵,三战干脆将宣武朱温得脑袋砍下来当夜壶。
休得胡言!尔等不过偏稗将佐,这里岂有你们说话的地方。王佛儿厉声叱喝道,他转过身对吕方躬身行礼,沉声道:主公,吾辈起兵,为的就是申大义于天下,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赵、徐二贼跳梁,多行不义,故主公以方伯之任,代行天伐,如今徐贼授,赵贼随亡命天涯,伏法也不过是时间的问题了,主公正当息兵养民,以待王命,岂可再妄动刀兵,岂不知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以而用之,吴王扫平淮南大乱,深得江淮民心,吾等岂能与之相抗。
王佛儿这一段话,不像是出自一个武夫之口,倒像是个淳淳儒者一般,吕方虽然不完全赞同他的观点,可是他也认为自己还无法与杨行密相抗衡,毕竟杨行密已经经营淮南十余年,百姓富庶,户口财富数倍于自己,更不要说他如今是当今天子任命的东南行营都统,有节制东南诸镇的权力,自己也是他的部属出身,在政治上自己就处于不利的地位,暗地里支持安仁义、田覠也就罢了,直接掏家伙和杨行密撕破脸干,吕方还没有那么傻。
吕方在上不吭声,没有表明态度,下面的那些将吏见王佛儿的话挡住了他们升官财的道路,虽然不敢直接开口反对,可腹中还满是怨气,只是没有一个官位和王佛儿差不多的人带头反对罢了。
陈璋在一旁冷眼旁观,对一旁的众将吏的心态已经明了,他暗自冷笑了一声,上前一步道:主公,末将昨日得到消息,那赵引弓已经有了下落,他领着数百残兵投奔福州王审知去了,此时已经到了福州,被王审知收留。
陈璋这一席话便好似一块石头落入了水中,激起了许多涟漪,他刚刚立下大功,在镇海军中的地位已非昔日的吴下阿蒙。加之那些将吏中心思敏捷的已经想到,这不又是一个出兵的好借口吗?先前和王审知关于种马的争端如果说作为出兵的理由分量还差点的话,收留叛将,怀有恶意,这个理由可是十足的分量了。而且这王审知的兵力可远远比淮南弱小,而且和主公也没有什么君臣关系,这难道不是一个更好的出兵对象吗?反正他们需要的是升官和掠夺的机会,至于这个对象是谁,并不重要。
这里很感谢圣罗兰之血书友,他给我提出了疑问,又提供了很有用的资料,给了韦伯很大的帮助。作为一个新人,这本书越到后来,韦伯就越现自己需要知道越多,而实际知道的越少,希望大家能够帮助我,还是那句话,没有你们,我走不到今天这一步,希望大家能够和我一起走下去,在这里我先多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