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80后十大绝版幸运(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80后十大绝版幸运(转) (第2/3页)

学校小卖部自制的,尽管没有经过什么复杂的卫生检验,但也很少吃出问题,而且味道绝对好,因为那个时候大家做事都是讲良心的,小摊贩也不例外。后来校门口有了更多的手艺人,有卖打粑糖的(好象是米做的,类似于奶糖,白色的很甜很粘牙,不知道湖北以外的地方有没有),有雕糖稀的(用粘稠的暗红色糖汁在板上滴成一个孙悟空猪八戒什么的,很薄很脆很透明很甜),当然还有其他一些网友总结的棉花糖、老鼠屎、无花果、爆米花、花脸条等等,以上讲的这些东西有些已经很难见到甚至已经绝迹了,毕竟利润太低,市场太小,卫生又没什么保障,而现在社会的生活成本实在太高,小皇帝和家长又太挑剔,这些老零食已经基本没有生存的空间了。也许我们这代人是最后一批吃到这些看起来廉价不干净,但又吃不死人还很美味的小零食的人。

    3、有幸看到很多经典老动画片、老读物

    我们小的时候电视台不多,在装有线电视之前我家甚至只能收4个台:中央1台、湖北台和两个宜昌台。但就是这么有限的几个台,却为我们奉献了不少经典的节目,对于那个时候的我们来说,以动画片为主的少儿节目自然是最喜欢的。印象中那时候中央一台中午的新闻节目只有十来分钟,然后就是二十分钟的儿童节目,主要是国产动画片(其实准确来说应该叫美术片或者木偶片),印象中比较经典的有《神笔马良》、《曹冲称象》、《猴子捞月》等等实在太多。长篇的则有《黑猫警长》、《葫芦兄弟》、《阿凡提》、《动物王国窃案》、郑渊洁系列等等同样很多,《天书奇谈》则拍得跟电影似的,一集就是一个多钟头,这部老片比后面耗巨资吹得天花乱坠的《宝莲灯》各方面都强多了,后者我只记住了张信哲的《爱就一个字》。而每天下午6点半的地方台也是播放动画片的时候,内容则几乎全是海外的尤其是日本和美国的。这个时段也是我们这代人最怀念的一个时段,80年代众多经典的回忆都是在这个钟点产生的,这里面包括《聪明的一休》(我童年的最爱,很多人童年的智慧启蒙师)、《变形金刚》(拥有一个“六神合体”是很多人童年的梦想)、《圣斗士》(纱织是很多80一代的第一个梦中情人)、《忍者神龟》(几只海龟的名字让我很早便知道了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以及爱因斯坦)。另外一直风靡到现在的《机器猫》最早则是在中央2套每周六的下午6点半播出,一个星期才一集,到现在还记得“阿蒙”和“康夫”分别是刘纯燕和藤腾配的音。至于《米老鼠与唐老鸭》、《最后一只恐龙――丹佛》、《猫和老鼠》之类的迪斯尼系列动画片,则是在中央1台周日的下午的6点半播出,同样一周一集,一播就是好几年。小学读完以后我便不看动画片了,现在偶尔转到放动画片的频道,怎么看都觉得惨不忍睹,真正看着顺眼的,还是过去那几部,可惜很多老片子已经不再重播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很不错的老节目,如今很多也早已变成历史了,比如《天地之间》、《做与玩》、《凯丽阿姨讲科学》等等,甚至也包括《人民子弟兵》(片头尾声一个兵哥哥握枪在胸前的样子很帅,那时候我经常模仿),就连《经济半小时》那时候我都很爱看。

    还有很多记忆中的杂志书籍,很多也已经早就不知去向了,比如启蒙性质的《小朋友》、《小蜜蜂》、《大灰狼》(那时候好象我还没上小学,基本看不懂书,订杂志的最大意义在于不让手空着,也算是“手不释卷”吧^_^);科普类图书是我比较爱看的,这里面包括《少年科学》、《少年科技画报》等等,既有趣味性,又能了解很多科学方面的知识;故事类的则包括《故事大王》、《童话大王》、《少年文艺》等等,这些书对于开发小孩子的想象力是很有好处的,可惜那时候我的很多同学宁愿在外面撒野也不愿意静下来看会儿书;其他比较经典的丛书类包括两套共24本《十万个为什么》(小孩子能把这套书读完,那知识面就非常强悍了,不过我小时候还真的就没事坐下来翻,愣是把这24本书感兴趣不感兴趣都全部看完了!),其他当然还包括郑渊洁各系列,比如《12生肖故事》系列,《皮皮鲁和鲁西西》系列、《舒克和贝塔》系列等等。郑渊洁这个人一个人写一本月刊还不间断地写其他各种小说,其产量和想象力实在是太变态了。别忘了还有《上下五千年》跟《世界五千年》,一套讲中国历史一套讲世界历史,看完就算粗通历史了,但要看完也是需要兴趣和毅力的,幸运的是我也都看完了。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各种各样的365夜系列,这类书太多,我往往都是在别人家借着看的。差点忘记了小人书,那一本一本的图文并茂小册子一般都是革命题材或者历史及武侠故事,现在这类书已经成为收藏品了。而现在的小孩子看得口袋书则着实让人很难接受,尽是日本的无聊漫画,有些甚至还充满了艳情甚至黄色情节。

    以上这些少儿节目和书籍有些在今天依然是存在于生活中的经典,有些则早已消失在了我们的记忆里,甚至连记忆都已经变得模糊,但无可否认,我们在最需要接触新知的时候和童心最纯真的时候接触到了这些经典,我们是极其幸运的。相比于我们,现在的小孩子网络、数字电视、光盘啥都不缺,但这个社会却早已利益化、浮躁化了,大量文化和精神垃圾充斥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童年沐浴在今天,真的就比我们“贫乏”的童年更加幸运么?

    附:80一代童年少儿节目全记录

    国产单集动画片:

    《小蝌蚪找妈妈》、《真假李逵》、《渔童》、《丁丁的故事(丁丁战猴王)》、《老狼请客》、《哪吒闹海》、《小黄鹂学唱歌》《九色鹿》、《小马虎》、《小鲤鱼跳龙门》、《猴子钓鱼》、《猴子捞月》、》《过猴山》、《等明天》、《淘气的金丝猴》、《火焰山》、《人参果》、《娇娇的奇遇》、《神笔马良》、《熊猫百货商店》、《小熊猫学木匠》、《差不多》、《狐狸打猎人》、《人参娃娃》、《张飞审瓜》、《猪八戒吃西瓜》、《醉酒》、《济公斗蟋蟀》、《蟋蟀》、《天才杂技演员》、《常胜将军》、《骄傲的将军》、《三个和尚》、《摔香炉》、《好猫咪咪》、《小鸭呷呷》、《三只狼》、《鹬蚌相争》、《半夜鸡叫》、《红军桥》、《山伢子》、《善良的夏吾冬》、《崂山道士》、《长发妹》、《没头脑和不高兴》、《小红和小蓝》、《过河》、《曹冲称象》、《一夜富翁》、《愚人买鞋》、《草原英雄小姐妹》、《路边新事》、《小哥儿俩》、《松鼠理发师》、《老虎学艺》、《母鸡搬家》、《喵呜是谁叫的》、《刺猬背西瓜》、《大名府》、《水鹿》、《假如我是武松》、《金币国游记》、《斗鸡》、《大扫除》、《眉间尺》、《长发妹》、《火童》、《鹿与牛》、《八仙与跳蚤》

    国产连续剧和系列剧:

    《大闹天宫》、《黑猫警长》、《阿凡提的故事》、《大盗贼》、《天书奇谭》、《陶陶的故事》、《葫芦兄弟》、《葫芦小金刚》、《邋遢大王历险记》、《小龙人》、《小灵通》、《舒克和贝塔》、《封神榜》、《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七七号巡洋舰》、《动物王国窃案》、《海尔兄弟》、《皮皮的故事》、《魔方大厦》

    进口动画片:

    《华斯比历险记》、《兔子,等着瞧!》、《鼹鼠的故事》、《米老鼠唐老鸭》、《蓝精灵》、《巴巴爸爸》、《忍者神龟》、《大力水手》、《超级玛利》、《猫和老鼠》、《机器猫》、《阿拉蕾》、《龙子太郎》、《聪明的一休》、《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堂吉科德》、《佐罗》、《花仙子》、《咪咪流浪记》、《小飞龙》、《最后一只恐龙――丹佛》、《绿野仙踪》、《oz国历险记》、《西游记》、《七龙珠》、《圣斗士星矢》、《天空战记》、《魔神坛斗士》、《狐狸列那》、《小红帽》、《白雪公主》、《丑小鸭》、《木偶奇遇记》、《三个小猪盖房子》、《海的女儿》、《天鹅湖》、《青蛙王子》、《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阿拉丁》、《快乐王子》、《功夫小子》、《铁臂阿童木》、《星球大战》、《变形金刚》、《百变雄师》、《太空堡垒》、《大白鲸》、《特种部队》、《恐龙特急可塞号》、《太空学校》、《方舟二号》、《电脑娃娃》、《蓝色的咪姆》、《宇宙的巨人――希曼》、《宇宙的公主――希瑞》、《黑星》、《布瑞斯塔警长》、《大笨狗》、《莫非警长》、《孤胆奇侠》、《奇探加杰特》

    4、能够从款式最古老的游戏机一路玩过来

    记得小时候(大概87、88年的样子)老爸的一个同事花99块的“天价”买来一个游戏机,从楼下经过的时候说是可以借我先玩下,于是我连香喷喷的红烧鸽子肉都不吃了,等着老爸把线接好了玩游戏机。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游戏机是个什么概念,只是觉得能控制黑白电视机里的人,肯定会挺好玩。那叔叔接好了线,一拍脑门说“磁带”忘拿了(其实应该叫游戏卡),我顺手就抄起一盘《聪明的一休》磁带塞给了他……那个游戏机结构很简单,手柄就是一个小方盒,上面只有一个按钮一个摇杆,游戏也很简单,有一个叫pol.ice抓小偷,几层楼要爬上爬下的把小偷抓住;最经典的是打飞机,一个飞机随着画面从下往上走,要把迎面而来的所有飞机都干掉;还有一个游戏是两个人面对面站在屏幕两边,中间隔着一块隔离墙,互相开枪看谁先把谁给毖掉(这大概是格斗类游戏的鼻祖)。尽管这些游戏都很单调,但在那个年代仍然很吸引人,甚至有不少人直接在街边露天摆个摊,几角钱让人玩一个小时,这大概是最原始的游戏室。

    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大概92年的样子,老爸从广东带回一个属于我自己的8位红白游戏机。而这款游戏机对于我们整个80一代来说,恐怕不只是一个玩具那么简单,我们这代人都是计划生育的产物,没有兄弟姐妹,住在楼房里面的我们通常也没有什么玩伴,于是这款游戏机便成了我们很多人假期里唯一的朋友,贯穿了我们几乎整个童年。魂斗罗、三国志、超级玛利、忍者神龟、双截龙、冒险岛、热血系列等游戏曾经被我们一遍又一遍的玩过,让我们这些孤独的独生子女安稳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假期。不过这个“朋友”也有他不近人意的地方――大多数人买得起游戏机却买不起游戏卡。那个时候的游戏卡通常都要一两百块钱一盘,而我爹妈的工资拢共才几百块钱,买游戏机就像现在的人买车,买得起玩不起。

    90年代中后期游戏卡开始降价,这时候的游戏机市场也由8位红白机的一统天下变成了ps机、超级任天堂等各种机型的群雄并起,一直到现在的ps3、xbox等能够与pc电脑一争高下的游戏机,无论是音面质量、3d效果、可操作性等方面,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俩人隔着墙互相开枪的游戏机所能比的了。

    我们80一代真是很幸运,在自己玩性最浓,又最缺玩伴的时候接触到了游戏机,在自己玩性尚未泯灭的时候又拥有了可以免费下载很多游戏的电脑和互联网,少数人甚至拥有了集游戏、电影音乐播放等时尚功能于一身的索尼psp,可以说,游戏机这东西有限度的填补了我们这代人孤独的童年。

    5、能够见证还带有计划经济时代内容的课本

    记得上小学1、2年级的时候学数学,经常会涉及到买卖东西或者粮食产量的应用题,而题目的的主角除了生产队就是人民公社,虽然那个时候的我们并不知道生产队和人民公社到底是什么意思。后来不知道到了几年级,主角又变成了一个大水池子,问一边开水龙头加水,一边拔开塞子放水几个小时可以把水池子放满(无聊!)……总之题目看不懂,却能够算出答案的数学题几乎伴随了整个童年。而作文,则老是那么几个内容,什么拣钱包、让座位、打雪仗之类的,以致于现在的大部分大学生已经丧失了基本的写作能力,因为他们从小到大都被约束着只写那么几件事,老师认为不对的就是错的。

    值得顺便一提的还有鲁迅、冰心、巴金等等几个人,我的童年对他们可以说是恨之入骨――他们写的东西几乎全部要背,而我到现在也没弄明白到底为什么非要背他们的东西,背他们的东西有什么用。我的记忆力十分之差,背他们的长篇大论是非常要命的,但却依然耗去大量时间去背,我的童年因为他们,以及《思想政治》的存在而变得沉重不堪。

    6、在初中接受英语和计算机的启蒙

    计算机和英语基础学习的最佳时期是什么时候?其实就是初中。计算机如果学得太早的话,人用笔书写的能力就会受到极大影响。又因为电脑打字一般都用五笔或者拼音等输入方式而不是一笔一划地书写,因此时间长了就算是大人也会变得提笔忘字,更莫说正在学习认字写字小孩子了,最严重的后果就是等他们需要拿笔一笔一划地写字的时候,他们只记得字大概的样子却想不起来具体该怎么写,这对蕴涵了大量中国文化的汉字的传承是很不利的,毕竟汉字的底蕴跟键盘上的英文字母比起来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因此在汉字基本的读写能力具备以后的初中阶段再学计算机,应该是最好不过的。何况现在的互联网实在太发达,什么东西都可以下载,过早地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使用网络,对学生创造力的伤害也是很大的。英语就更严重了,现在大多数地方从小学阶段就开英语课,甚至建双语小学,这纯粹是自毁文化根基行为,要知道英语和汉语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环境是完全不一样的,过早学习英语只能使学生的汉语能力受到压制。在英语的喧宾夺主下,80一代,尤其是稍微小一点的80一代的大多数年轻人已经不知道国学为何物了,甚至就连中国最基本的文化传统,很多人也未必弄得清楚。很难想象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