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章 (第3/3页)

“此事倒关系极大。昨日父皇召孤入宫询问丞相人选。你也知道自从马杲谋逆以来丞相之位一直闲置有两月之久。朝中百官早有人上书父皇奏请新立丞相。父皇一时难作决断故而召孤入宫商议此事。”

    秦舒想了想复问道:“那殿下心中可有人选?”

    李昌微微摇头才道:“孤虽然代理监国一些时日但毕竟参政不久对朝中百官还不甚了解。父皇问孤之时孤也是以此推托但父皇让孤再考虑考虑。子逸你说这满朝文武谁能胜任此职?”说着不等秦舒回答便又继续道:“吏曹王尚书老成持重办事稳妥只是年纪太大了。还有就是……”李昌本来还想再说几个自己心目中的人选却见秦舒在旁不停的摇头只好问道:“莫非子逸能有人选?”

    秦舒还是摇头道:“属下对朝廷百官根本不熟悉怎会有人选?只是在想陛下为何会垂问殿下此事?需知太子与马杲叛乱正是皇子联合丞相殿下若是胡乱举荐会不会给陛下留个殿下也结交重臣的嫌疑呢?”

    “对本王也是顾忌这个所以在父皇面前极力推托。但”李昌无奈地道:“但是父皇一定要让孤举荐孤也是没有办法只好勉强答应下来。也不知道满朝文武哪个能让父皇满意?”

    秦舒突然灵光一现道:“或者谁也不能让陛下满意。”

    李昌疑惑地看着秦舒不解道:“子逸此话何意?”

    秦舒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答道:“陛下明知殿下参政不久对百官了解甚少却定要殿下推荐丞相人选多半就是料想殿下推荐不出什么适当人选。所以属下以为陛下并不想再立丞相。”

    “你是说父皇不想再设丞相一职?”李昌有些恍然大悟的感觉却又迟疑道:“但是丞相之职自古便有父皇怎么能说废便废呢?”

    “殿下差矣。”秦舒答道:“丞相之职位并非历朝历代都有。始皇灭六国以丞相为三公百官之。权力极大二世篡位便多得李斯之助。前汉武帝时便觉得丞相权力过大新设内朝与丞相率领的外朝抗衡。直到光武皇帝中兴设立尚书台丞相的权力已经远不如前代。到东汉后期便没有了丞相这一职位。只有后来孝憨皇帝时曹操保持朝政才恢复丞相此职。蜀汉昭烈皇帝登基以诸葛孔明为相但旋即为太祖皇帝所逐以大将军辅政便又没有了丞相一职。陛下代汉以来大封功臣仿照汉制又设立丞相之职。权力虽然不及前朝但仍是为百官之。以陛下之英明神武倒还不怕出现权相但马杲谋逆一案却已经给了陛下一个警示。所以属下斗胆猜测陛下久不立丞相怕就是有心废掉此职。”

    李昌被他说的连连点头再问道:“那孤该如何应对才能让父皇满意呢?”

    秦舒在房中走了几步突然道:“属下曾与家师商议朝廷官制觉得丞相府下统率兵、吏、民等曹上达天听下御百官确实权力过大。不如就以各曹为主事大小事务都由各曹自己决断然后直接呈报陛下便可。”

    这样的体制让李昌一时难以接受也跟着在书房内踱了几步才道:“可是各曹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调度似乎也不好。”

    “那可以在各曹之上设立尚书令、尚书仆射等职以协调各曹事务。”秦舒想了想又道:“不过尚书令等职却不能干涉各曹内部事务只是起着连接纽带的作用权力就远远不如丞相了。”

    “好。”李昌终于点了点头道:“但是这样回复父皇显得有些粗糙。不如子逸再与孤商议下这些具体细节然后写成表章供父皇参考。”

    秦舒便继续谈了些自己的想法比如各曹应该改称部尚书一人侍郎二人等等具体细节。改革朝廷官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两人各抒己见相互商议、讨论从上午一直到晚上才勉强有了初稿。

    大功告成之后李昌便命人送来酒菜与秦舒同桌共饮。李昌在代理监国之前从没有参加朝廷政务今天在秦舒的帮助下居然上书改革朝廷官制欣喜之余又不禁有些担心。几杯酒下肚李昌便又问道:“子逸才智过人但改制之事。孤心中还是有些担忧不知会否会准此奏折?”

    秦舒笑了笑道:“殿下上此奏折倒不一定非得要陛下按着奏折改革官制只不过是要让陛下知道殿下有治国之才。殿下前太子神智不清齐王又被赐死。如今朝廷储位未定陛下定会在诸位皇子中择贤而立。前些年陛下的心思全部都花在了齐王的身上对殿下以及其他几位皇子都十分疏忽。所以殿下现在不能在像以前一样韬光养晦而是应该极力展现出自己的才华让陛下将以前花耗在齐王身上的心思都转移到殿下身上来。官制改革不能能否实行就凭着殿下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政治眼光陛下也会殿下另眼相看。”

    李昌没有想到秦舒能将皇帝的心思分析的如此透彻连连点头道:“子逸说的极是。能有子逸相助孤实无忧也。”复举杯向秦舒致意。两人又畅饮片刻秦舒见天色已完才起身告辞。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