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北洋之狼 第二百五十六章 黄金时代即将到来 (第2/3页)
样式。建立严格的报表统计和财务管理制度,将亲拟的报表样本交给各部门车间负责人参照填写,一日一报,包括生产进度、原材料消耗、成品数量等,以便及时掌握耗,材、用工、用时、数量、质量等动态情况。
我现别的工厂都是低效率的工头制,没有专门的工程师,一切都由工头支配。
有的厂门口还供着关圣爷。所以德大工人进厂一律要经过厂方统一考试,工头推荐的工人也要通过考试才可。
至于殃方面,我以为出纱之优劣。三分在机器。七分在人为”
“好一个三分在机器,七分在人为!”萧天赞道:
“穆先生,我建议你把你的经验整理一下,向全国各地推广!”
穆藕初一一应了下来。
转眼到了中午,萧天在厂里简单吃了一点午饭,到车间里再去看。德大纱厂负责工人午、晚两餐。好让工人腾出更多时间干活。
看了一下饭菜,虽然谈不上丰盛。但每人一块大肉,几颗青菜,饭管饱,条件也算不错。
工人们见大总统来了,纷纷想要起身,萧天赶紧说道:
“你们吃,你们吃。别管我。”
随意找几个工人问了下情况,工人大多对工厂满意,德大纱厂待遇虽然不是最好的,可工人们看起来非常齐心。
“边上的茂源纱厂,开两倍工钱让我去,可咱不去。”一个开纱机的工人说道:“为什么?这里待咱们工人好是不?别看眼下厂子里见佩,二到钱。可等到将来买卖做大了,咱。咱都是那什么来备!开国元勋,厂子里还能亏待了咱们?”
“是啊,开国元勋!”萧天大是感叹:“这开国元勋那,咱们一定要好好对待了。放心,跟着德大纱厂做。没错!”
忽蔡想到,这管理一个工厂。和管理一个国家何曾相似?
只要上下一心,没有管不好的厂子,没有管不好的国家,
回头对穆藕初说道:“穆先生。有没有考虑在郑州再办一个厂?。
“郑州?”穆藏初迟疑了下:“大总统,郑州并不沿海沿江”
萧天一笑:“是啊,郑州不是沿海沿江,但却是京广、陇海铁路线的交汇点,陆地交通便利,原料、燃料、劳动力都很便宜,而且邻近陕西、山西,棉花可就近供应,内陆市场广阔。以此为基点,逐步向内地拓展,使坊织业走向原料中心。穆先生,我以为振兴实业要着眼于内地。而不只限于上海、天津、汉口等口岸”
这是萧天的一个,总体构想,要让各式各样的工厂逐渐朝内地转移,大力带动内地工业。
而穆藕初也接受了大总统的建议。7年,o月,政府“特别资金委员会”向穆藕初提供贷款2oo万元,郑州纱厂正式投入建设之中。
随着郑州纱厂的开工,原本一片荒凉的郊区,周边逐渐有了马路、街道,电灯、自来水、洋车、黄包车等也相继出现,纱厂最多时有数千工人,连小吃、饭店都兴旺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