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一章 杨静老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十一章 杨静老家 (第2/3页)

煌的时期。隋唐的统一,并没有改变这一带“胡化”地性质。唐亡,转入突厥的一支沙陀人的掌控下,不久又被契丹人取而代之。其后,女真、蒙古相继成为这里的主人。

    统治民族的更替还可以比较清晰的厘清。而被统治人民的民族成分更加复杂,比如,仅根据《魏书》记载,从太祖道武帝拓跋开始。大的迁徙就有这样几次:

    天兴元年(公元年)正月,拓跋攻陷邺城(在今河北临漳县北)以后,将太行山以东六州地官吏、百姓以及徒何(鲜卑段氏)、高丽等和能工巧匠十万余人迁于平城。

    泰常三年(公元年)将冀州、定州、幽州三州的徒何迁于平城。

    太延四年(公元年)冬十月,将凉州三万余家迁于平城。

    太平真君七年(公元年),将长安城内的能工巧匠二千余家迁于平城。

    正平元年(公元年)将在战争中投降的五万余家分别安置在平城附近。

    太和五年(公元年)四月。将徐州、兖州一带地“反民”三万余人迁于平城。

    从这些资料看。历史上在大同生活过的居民族属可能高达数十种之多,其中大的民族就有汉、鲜卑、匈奴、羯、氐、高车、羌、柔然、高丽、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十几个民族。这些民族即便在政权的瓦解后。可能再次回迁或离散,但是,那些无力迁徙或不愿迁徙的普通百姓还是会有不少地数量留在当地。从遗传学角度看,民族与种族地融合有利于大同人产生区别于其他地区的人种特征。

    这种融合,在文化学上,还可以看到另一种现象,就是大同地区地修建祠堂、修订家谱的风气不像其他地区那么普遍,这也反映出一种移民地区的特点。

    遗传特征只是产生美女的必要条件,但是要让一个城市以盛产美女而著称,恐怕离不开社会的风尚。明代的民谣就有:“大同婆娘,蔚州城墙,宣府教场,朔州营房”这“四最”之说。为何明代才有此说法?这似乎透露出,审美的评判标准出自于汉人,也就是这种好尚来源于汉族人的口味。

    明代,大同地区再次成为边关,属于军事缓冲带。朱元璋的儿子朱桂被封为代王,到了大同后不仅兴建王府,还建起不少豪华府第,专供招待全国各地皇族王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