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第266节老太太的矛盾心理 (第2/3页)
就行。年轻人花哨点也正常。我回去问问你爸,你急着要入住吗?”
“也无所谓。以后加班晚了就可以住在这儿了。写点东西安静。小五上班,这儿太远了。
“有句话我早想说了,小五你就不要上班了嘛。照顾好小飞的生活是要紧。他总是那么忙。他还在意你那几个工资?”魏瑞兰对媳妇说。
“不要。这个我不同意。不是几个工资的问题,”荣飞赶紧说,“千万不要做专职太太,那样对她太残酷了。”
邢芳内心很感激丈夫对她的支持。她喜爱教师的职业,一批批的学生从她班上毕业,那种成就感难以言述。当职业变成了爱好,不再需要看领导的眼色,不需要争取涨工资的指标,对先进和奖励更是无所谓。有几人能达到这种境界?有几个人工作不是为了生存,为了养家糊口?
邢芳在三中过的很是滋润。既有校长对她的尊重和保护,更多的是背后站着个身家巨万的老公。可以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借钱给刚成家的老师。几百元几千元对她就跟别人手里的几块钱一样。加上她为人随和低调,从不摆谱,在学生老师中口碑极好。
总之一句话,她喜欢目前的工作。让她辞掉工作回家专门照顾丈夫心里真的不愿意。
“真不知道你们年轻人的心思——”
老太太听说长孙的房子弄好了,迫不急待要来看看,春节前跟着荣飞来住了一周左右。魏瑞兰和邢芳也陪着过来住了一周。
主卧室留给了奶奶,晚上荣o飞便陪着奶奶睡。祖孙俩每晚都聊天,人老了总爱回忆往事,话题总是围着荣飞的童年。过去了二十多年的往事依然清晰地记在老人脑海里,反而对于今年发生的事,年逾八旬的奶奶却很多已经模糊了。荣飞感到人的大脑犹如一盘磁带,用多了就效果不好了,所以才出现近事不记记远事的现象。
休息日,荣飞开了车带奶奶在傅家堡转悠。村子的面貌大变,已经改得认不出来了。只有那个标志性的建筑——村东头的文昌庙依然耸立在原处。荣飞对老人说,政府本来要拆掉古庙的,是自己挡住了他们。这样也就挡住了老院的拆迁了。拆掉浸润了自己童年情感的老院子荣飞是舍不得的
“今年天气暖和了,我会找人将文昌庙返修一新。南郊的庙宇不少,值得保护的却不多,咱村的文昌庙是一定要保留的。”
“还是现在的政策好。”老太太坐在车里看着古庙,“这儿办过私塾,你爷爷就在庙里年过二年书。我嫁到这儿,庙里还有香火。后来成为农业社的仓库。要修好它怕是要花不少钱吧。”
“钱不是问题,奶奶。”
“这几年村里变化大。大家都说是你带来的,地也被占的差不多了。你说,农民没了地,还是农民吗?”
“那当然不是了。你看刚才咱们过来时,那么多的厂子,村里人很多在里面上班,成了工人。比种地挣钱多。”
“我知道比种地强。天下七十二行,就数种地最辛苦。但是,没有庄稼人,吃什么喝什么呀。总是觉着不踏实。”
“奶奶,你想的问题是中央领导考虑的问题。眼下,像傅家堡这样的村子还是极少数。市里的领导,省里的领导,都赞扬咱村的变化呢。今天既然出来了,我就带你到村里转转吧。”
“嗯,转转吧。”
荣飞带老人在静谧无人的村子里溜了一圈,路都是近年修的水泥路,房子也都是新盖的,只有村子的中心,依稀保留着昔日的风貌,最令老人感慨的是村里静悄悄的,连鸡叫狗吠声都听不到。
“咋回事呢?村里见不到几个人。”
“大人们都上班,孩子们没放假。老人们在这么冷的天气,谁出来遛弯呢。”
“还是原来热闹些好。既然回来了,就回老院看看吧。”
荣家老院现在住着本家一个亲戚,荣飞应当叫三伯的,是荣飞没出五服的堂伯。房子长期空着,总不如住人好。三伯盖房子,便借了荣家老院暂住。见荣飞搀着奶奶进来,在家猫冬的三伯急忙将婶子接进正屋,“婶,您怎么大冬天回来了?”看着荣飞,堂伯当然知道荣飞的身份,嚅嗫着不知该称呼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