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第258节又一次 (第2/3页)
步高升?就算杨兆军,真的具备厂长助理的能力吗?杨兆军和他单位那个妖娆的**的传言真的就没有进入胡敢等决策层的耳中吗?
留在北重,要么学着像杨兆军成为胡敢的心腹,要么像史大春一样当活王八,要么像朱宏一样巴结好太子――否则你就很难升迁。在这个环境中,工作不是第一位的。
他感到自己身处一个怪圈,这个怪圈细想下去很令他困惑,很无解。注意听听一般职工的议论,到离退处去和已经无所顾忌的老同志们聊聊,大家如此反感胡敢的作风,但组织上就是看不到,也听不到。胡敢就是能获得部里的高度赞赏。这是为什么?是自己对胡敢存在误解还是考察机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厂内的人事也是这样,史大春,朱宏一类的人就能通过组织部们的考察和党政联席会议,而埋头苦干的干部却在苦苦等待,寻找着所谓提升的机会。
去他**的老子不干了。老子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工厂不行吗?这个念头一起,沙成宝竟是如此的轻松。就像他喜欢的《鹿鼎记》中的韦小宝萌生退出江湖的心情一样。
去哪里?首先考虑的就是联投。那是个让自己艳羡的公司,朝气蓬勃,前途无量。麒麟大厦一楼有一行大字: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可能是企业文化的宣传,却非常对自己的胃口。在这个不进则退的社会,呆在原地踏步的北重不是在浪费生命吗?
沙成宝在考虑一个重本要的问题,那就是荣飞会收留自己吗?这个问题折磨了他有一段时间了。结论是不知道。据说杨兆军曾得到荣飞的加盟联投的邀请,却遭到杨兆军的拒绝。那时他很钦佩杨兆军的选择,认为那是一个男子汉的选择。现在自己却萌生去意了――怪谁呢?没错,在北重也可以混下去,和光同尘,大家不都是这样吗?
可是自己不行。
荣飞,他脑子里一直回放着那个已经是一座高山的人物,真的有高山仰止的感觉。荣飞曾断言胡敢不去,北重绝无希望。他认为是荣飞对胡敢的记恨。但现在他承认,这是事实。
沙成宝也是外来户,妻子却是厂子弟。他的心思自然瞒不过妻子,在研究所资料室做外文翻译的妻子劝他慎重行事。
当然要慎重行事,我又不是小孩子。如果胡敢或者新上任的党委王书记跟自己谈一谈,或许会打消念头,但他们没有。考虑了一个月,沙成宝下定了离开的决心。在进入第一个月,沙成宝找到了机会。
北重的民品转向了汽车零配件之后,93年进行了一次短平快的技术改造,项目是从部里争取来的,国拨资金350万,自筹250万,规划共600万的规模。新建了一条油箱生产线,提高了锻冲能力,以应对市场的需求。
实际投入的资金不足500万,因为自筹的那部分没有全部到位。
北重对上汽的市场开发失败后,现实的选择只能盯住北阳的二家汽车厂了。规模上的指标如山地压在胡敢肩头,每一次向部里申请资金项目都面临着规模增长的压力。和资金的投入相比,民品的规模增长却不尽人意。93年民品销售勉强可以突破7000万,其中所谓的主导产品汽配产品收入不足2500万,无论如何不能交代上级的
这就面临着扩大市场的问题。
单干油箱消声器根本不行,这就需要胡敢所说的市场扩大了,具体的办法就是再扩大产品的品种。
汽车的锻冲件那么多,随着北重锻冲能力的提升,为什么不能再多干几个品种呢?
扩大规模没人反对,但如何扩大就有了分歧。刚提升为厂长助理的严森认为应当走专业化的路子,既然在油箱消声器等部件上进行了如此大的投入,就应当将这些产品做大,而不是再新开产品。因为新开产品将一位着资金和技术的投入,这些年我们厂在这方面吃的亏还少吗?
胡敢承认严森在理论上是正确的。但实际情况呢?北重进不了更多的汽车厂,扩大市场就成了白搭。一年来技术科研与销售部门从南到北跑遍全国了,差旅费业务活动费花了无数,效果呢?依靠北阳重汽和麒麟汽车吗?前者1993年的产量仍在二千台上下徘徊,后者总计量产不足二万,我们还是二配和三配(油箱为二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