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14节变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14节变化 (第3/3页)

是第一家规模超五千万的企业。

    联系开发区有关工作的是未来的董事长谭先河。仍担任轻工局长的谭先河曾与王林走的很近,一度时间因胡友荣的缘故有意疏远程恪王林这个圈子,但在程恪上位后通过王林又取得了程恪的信任,至少是在面上取得了信任。纺织厂改制是程恪上任以来抓的第一件大事,各方面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是必然的。纺织厂在开发区征他的价格为每亩6000元,恰好和麒麟在安堡的地价相同。纺织厂只需要付130余万元的购地成本。

    由于保持原来的产品线,未来的新公司要做的就是设备和技术升级,明华注入的资金是相当充裕的,程恪最关心的不是纺织厂厂址的搬迁和下一步的技术升级,而是留下的那块地的开发及涉及纺织厂70%的职工未来的住房安置问题。

    联投接万的银行债务后即取得了北阳纺织厂生产区和纺织新区的土地开发权,计算面积为506亩、准备建设一座设施完善的居民小区。纺织厂拆迁户将在新的住宅小区建成后按照一比一获得面积的补偿,其余不足部分按照开发商(陶氏建筑)的给出的市价的95%购买。这种后世非常普遍的补偿方式时下还比较少见,方案出台后拆迁户基本满意,倒是纺织厂未涉及搬迁的职工向筹备组提出要求全部拆除,一体搬迁的提议。这些职工都住在原来条件较好的楼房里,所谓的楼房建于七十年代的为多,八十年代的就比较少了,因为厂子效益越来越差,福利房根本建不起了。这些楼房的设计和施工质量都较差,面积最大的不过六十平,配套设施更是不值一提。当一些传言开始在纺织厂流传,居住在楼上的职工又患得患失起来,大部分人便希望陶氏将全部土地都拿去,让他们也享受将来的补偿政策。

    最终的结果是签署了一份补充协议,如果市政府推动纺织厂西区约107亩土地的开发,陶氏有优先权,而东区的二十一栋住宅楼的居民的补偿优惠略低于首批开发的住户,因为楼房的开发成本高于棚户区。

    程恪连续召开了两次常委会听取交通局、建设局对于纺织厂搬迁后的市政规划问题,这个环节不打通,陶氏的商品楼规划就没法做。

    纺织厂生产区在建设北路的北端靠西侧,纺织新区在路东,七十年代因住宅紧张,纺织厂将生产区南端腾出来陆续建了二十来栋住宅楼,形成了所谓的楼房区。

    纺织厂搬迁后市政建设可做的文章就多起来,难怪那位后来升入政坛中枢的tzd成员对于城市改造的基本经验就是“拆拆看”三个宇,不拆真的没法子做文章。

    北阳的街道基本是正南正北格局,南北走向三条主干线,中间的**路,东面的建设路和西面的**路。再往西就是安河了。但建设北路被北阳纺织厂给挡住了,如果去掉这只拦路虎,建设北路就一直可以向北延伸接上80年代新建的东西向的迎宾大街,北阳的南北交通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可是纺织厂以北还有个不大不小的企业一一北阳液压机床厂,只有彻底将这两个企业搬走,这个打通肠梗阻的方案才好实施。

    早在五年前规划局就有这个方案,但因根本不具备操作条件被搁置。

    现在可以将液压厂的搬迁提上议事日程了吗?程恪认为可以。液压厂的规模不大,搬迁也容易。在纺织厂示范作用下,原来认为不可逾越的困难将迎刃而解。

    在开发区未设立之前,市内企业的搬迁基本不要想,但现在市里拥有了一个国家级的开发区,一些困扰市政建设的障碍便有了解决的希望。

    那个小家伙在傅家堡搞企业时是不是已经想到了今天呢?,书记仍由原书记马刚担任。

    北阳纺织厂原先的产品主要是面沙和棉布两大系到。

    原定的将明华北阳公司置入新成立的北阳明华纺织公司的计划在双方充分酝酿讨论后被推翻了。因为明华北阳公司的产品主要是牛仔系列,属成衣制造的范畴。北阳纺织厂希望将明华北阳置入未来的新公司,是出于将收入规模做大的考虑,因合资的过程曲折连环,最终北阳市放弃了控股权,规模对于他们已经没有表面的意义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